郭思敏
冉冉 #1

 

2012
不鏽鋼
181 x 60 x 67 cm
Ed. 6 + 1 AP

  • 作品編號: H-18688118-1-1-1-1-1-1-1-2-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2-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2-3
  • 分類: ,
  • 熱門關鍵字: ,
Compare

出生於1964年的郭思敏先畢業於美國加州藝術學院,而後取得耶魯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曾任職於建築事務所。數年前她開始嘗試將觸角延伸至雕塑,並很自然地選擇了不鏽鋼以及鐵為素材;前者是最接近無色的銀色金屬;後者則最能表達時間感、表情豐富多變,好像自有生命。郭思敏透過生鏽、止鏽、刮磨、上烤漆等過程,打造出一座座充滿建築感的作品。以不鏽鋼為例,郭思敏常利用外部霧面與內部鏡面的處理,讓光線可以在內部折射,同時彰顯作品的存在感。除了喜歡保留金屬原色或鏽色,郭思敏也在部分作品外覆以紅、白、黃、黑等色的烤漆,她偏好原色的純粹與直接:白色讓人有石膏像的聯想,可以精確表達明暗對比;紅色為感情最濃烈的顏色;黃色對郭思敏來說則有自由的意象,自由也是她一向的追求精神。

在研讀建築學的期間,郭思敏對於柯比意以及安藤忠雄對光影的處理印象深刻,建築的訓練也強化她的邏輯思考及空間認知,因此其作品透過流動的虛空間延伸光影穿梭的路徑,帶領觀者壓縮人身尺度,進入一個個巨大而幻化的場所。郭思敏深受開放空間吸引,如沙漠、宇宙,「雖然(作品)是金屬做的,但我想像它們是處於無重力的狀態,可以在虛空中自由輕盈地翻轉」。因此她鼓勵觀眾自由探索作品方向,就像人不會一直站立,可能或躺或坐,藉此體會「形的本身就可以自證-自由;每一翻轉便揭露出另一向度的新天地」。

  • 1964 生於台灣台北

學歷

  • 1992-1994 美國康乃狄克州紐罕文耶魯大學建築系碩士
  • 1987-1992 美國康乃狄克州紐罕文耶魯大學建築系碩士
  • 1982-1986 台灣新北市淡江大學法文系學士士

經歷

  • 2001 成立郭思敏工作室
  • 1997-2009 淡江大學建築系兼任講師
  • 1997-1999 竹間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專案設計師
  • 1995-1997 美國SOM建築事務所加州分公司專案設計師
  • 1994-1995 美國Buchanan Associates建築事務所專案設計師

個展

    2015

  • 「郭思敏個展-內照空間」,誠品畫廊,台北,台灣
    2014

  • 「藝術移植計畫-郭思敏,台東到台南」, 加力畫廊,台南,台灣
    2013

  • 「無常態-郭思敏個展」,台東美術館,台東,台灣
    2012

  • 「形,和他的遊戲-郭思敏個展」,方所展覽空間,廣州,廣東,中國
    2011

  • 「形,和他的遊戲-郭思敏個展」,百藝畫廊,台北,台灣
    2005

  • 「金工首飾創作個展」,郭思敏金工工作室,台北,台灣

聯展

    2012

  • 「亞洲當代藝術展」, 春之藝畫廊, 巴塞爾,瑞士
    2010

  • 「In Stock-國際金工游擊展」, 加工廠,台北,台灣
    2008

  • 「異曲‧同工-金工創作聯展」,福華沙龍,台北,台灣
    2006

  • 「現代金工首飾創作聯展」,Transmissions 畫廊,柏克萊,加州,美國
點選各年份作品

大象希形,香象渡河──論郭思敏雕塑的風格

文/許悔之

關於郭思敏比較早期完成的「境外之石」、「虛實間」系列,是很宇宙孤獨感的。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境外之石」宛若不知哪個星球降落在此的飛行器,想要發出訊息,想要說話。

在美國耶魯大學專習建築的經歷,以及性格中直覺而優雅的特質,讓郭思敏作品散發著靜定的柔光,彷彿一個來自遙遠宇宙的美與記憶的飛行器,來到此時此地,和我們交談,交換了心靈中最單純瑩亮的觀看與渴望;作品以極簡約的構成元素展現了空隙中無比自由的流動韻律,看似少言,卻又恍惚有如禪宗的「以心印心」。

「境外之石」也極像一座靜山,貞定而立,之間又彷彿可聼見水澗鳥鳴,讓人想起「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的從容、愜意,竟如唐詩絕句之境界,五言四句二十字,少少二十字,其中萬象包羅,統攝於一種直覺純粹敏感的心靈。不論從什麼角度觀看「境外之石」,我們都可以有靜定己心的愉悅。

愉悅之中,又感到寂寥,沒有說出的部分,就彷彿永遠不會停止,此是詩的空間。

初唐詩人之句,總是大氣,有一種開拓的泱泱,大度泱泱,郭思敏比較早的兩組系列作品「虛實間」和「境外之石」,看似簡單甚或極簡,其實有不同角度觀看的反覆摹擬,才落實成形、成為「物件」。藉著「少」,郭思敏完成了她作品風格第一階段的「大象希形」;唯獨「少」,所以在簡約貞靜中,又有物件之神的動能,靜中有動,靜中能動,她的作品遂如同未來千年的某種備忘錄:我們看之如一山,山靜如斯,彷彿千年來,安安靜靜地在空間裡,下一秒,「境外之石」就要飛行。

飛行到哪裡?過去?現在?未來?是未來千年?抑或過去千年?

郭思敏作品最迷人的地方正在此:彷彿置放在不同時間空間都隱然成立。她的作品遂有一種洪荒之感,彷彿開天闢地以來,就在那裡。

也非常有大荒山的感覺,非常有紅樓夢般的情緒。

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三心不可得。心既不逸逃如原上之兔、之狐,觀看者的心,就安靜下來了;在安靜之中,作品遂開始説話,那時,恍兮惚兮,音聲不在這裡也不在那裡,在自己的心裡──我們在世界學會積累的美學經驗,會有一種全新的粉碎。

那種粉碎,是一種「主體性」的震碎;我們慣常於觀看藝術品時的「光音無限」,在看郭思敏作品時──如果入神,我們會生起一絲「虛空粉碎」的暢然之感,又覺得做為時空旅人的我們,孤獨之中的自由。

2015年,郭思敏在誠品畫廊的個展,以「內照空間 Inner Space」為名,展出她這些年來依時間序發展的各個系列:境外之石、虛實間、冉冉而生、冉冉、內照空間、在空中。

「內照空間」,何嘗不是作品與觀看者彼此照見、互放的光亮呢?

內與外、有與無、物體與影子、主與從,往往主宰了我們視域的歸類與判別。

有沒有可能?它們其實呈現於一種「不分別」。

「內照空間」這系列,雙拼的每一物件,其實一半像影子而又「實有」,它們本是二又合一,像是影子、鏡像、孿生、伴舞,它們在空間中站著,又欲飛舞入天。

在地心引力之外,這屬於夏卡爾般有著飛舞可能的金屬的夢境。

輕與重,在此,就無分別了。

所謂「內在空間」、「外在空間」,其實都是我們心的「內照空間」;當我們極安靜的時候,我們不看見,只是照見,照見沒有主從、輕重、有無的神秘空間。

那種指涉了時間空間又渾然不受限制規範的自由,透過厚重的金屬呈現的自由的意志。

物猶如此,何況有「心」的我們呢?物之形而有神,就是這個意思,這正是郭思敏的風格與完成。

關於「冉冉」,以極簡的語彙,呈現出一種在空中自由舒展、漫遊的狀態,「冉冉」正像是一朵雲,飄來了,停駐在牆上。

雲,是水的蒸騰、上升,是狀態的變化,也是心境的對照。從人類有文明開始,雲,就是一種想像、一種自由的渴望、一種自在的念想。

極輕柔,若有似無;極閒適,無牽無絆。雲之冉冉,是自由自在、歡喜的讚歎!所以古詩有「卿雲歌」,其詩有曰:「卿雲爛兮,糺縵縵兮,日月光華,旦復旦兮!」用以詠歎具足圓滿的美好。郭思敏的「冉冉」,如同池水因日照而生水汽,冉冉而生,風生水起,風吹雲走,雲來停駐,自然和諧,其中,有道存焉。

在空間、虛空之中,「有」與「無」並存;藝術的完成從心所感、心所想而出,最終完成在空間中,發出聲音、說出話來。

郭思敏試圖用極少的片與面,構築起一個個實體物件,留下很多的空隙、空白、流動;並且在不同大小尺度皆具興味,以及多元觀看角度的發現。

藝術品和藝術家,正是這個世界的發現者,發現「無為有之用」──那種宇宙般感受。在我們有限的世界,心有著無限的可能。

譬如她的「冉冉而生」系列,厚實的金屬能展現輕盈嗎?如煙、如鶴佇立、如門、如螺旋、如一準備行走的人。郭思敏用接近抽象的簡約形式,完成多重複合的美感刺點。

而在每一視覺角落匯合的尖點之外,是更大的空間──虛空,並且集神於無垠無限。

有、無,都在「空」之中;空中,本來無一物,因心而萬有;藝術,正是用有限叩問時空無限的邊界,以「有為」求索「無為」的入化出神。

虛空粉碎,無物之神。佛經上説,兔、馬、象渡河時,腳跡有沒有踏到河底,境界深淺不同;郭思敏從創作她的雕塑開始,便由「大象希形」走上了一條如「香象渡河」的「大乘」之路;無意之間,隱隱然直探了時間和空間奧秘的叩問。

大象希形,不易;香象渡河,更難。然而,難行能行,正是大乘之道啊。

象之渡河,慨然截河而過,直截了當,直接過岸。

她的作品,放在無限的時空,只是一微塵;而這微塵,照見了時間和空間構成的世界。

「苦竹園南椒塢邊,微香冉冉淚涓涓」,李商隱的「野菊」,如此用了「冉冉」二字。

微香、冉冉,是飄忽、抽象的;那麼,郭思敏「具象」的、非常建築空間感的雕塑物件以「冉冉」為題,恰巧也有了跨越了虛實、東方西方的風格之完成。跨越,才能無界限的和時間空間對話,謂之宇宙感,才是「空中妙有」的創造。虛空有盡,心才無窮。

「冉冉而生」、「冉冉」、「內照空間」、「在空中」等系列,有了更多的律動、流動、轉動、舞動;金屬因而更有了飛行的意志和動能。

看她的作品,在每一面向、每一角度、毎一視角、每一轉折,都有她反覆琢磨過的呈現,看似簡潔,其實是苦心為之,然後,在一個很安靜的時刻,形,出現了,形而有神,形神不分。

在空之中,作品完成了,在空之中,金屬化為靈光。

創作,就是詩意的空間,就是時間空間之中標識知見的旅程,就是最終藉由藝術品反觀己心的「內照空間」;我很喜歡「冉冉而生」系列,自己也收藏了一件。那麼,就以一組詩,來載記我與「冉冉而生」的照見。

之一

是鶴嘴嗎

抑或佇立欲飛之足

是梯子嗎

或者虛空中隨心

而化現的一扇門

都是都不是

非想非非想

冉冉而生

歷歷晴空

一篇詩

 

之二

飄舞之絲緞

驟然凝固為

金屬的詩

每一轉折處

正是一個千禧的年輪

我欲冉冉而生

我有一雙隱形之翅

無盡時空

一篇詩

 

之三

我要走路

之前我是一棵樹

我在走路

此刻我乃一人

我在快步

用移動換來動能

我要飛行

蓄勢待飛的前一刻

啊冉冉而生

我看見了

世界的眼神

窺視來自優雅宇宙的訊息

文/張元茜

初見郭思敏的作品時,看到的是一些內外不分、前後不拘、上下無謂,像是鈕帶般的金屬雕刻,一件一件堅穩若定,安靜但卻散發出內在的力量,似乎捎有來自遙遠的宇宙,或是久遠的太初或未來的訊息,突然來到我們這個「現在」。

而初見到思敏時,第一個感覺是「純潔」,我說純潔不單只是因為她的長相,重點在她的眼神,如此清澈而帶著渴望,向一切未知張開,卻又安定靜謐,難以想像她竟是我所心儀的女作家及學者林文之月的女兒。文學家的女兒好像應有種對人的世界提前早熟的世故,可是眼前的思敏,卻向她的雕塑靠近,安定卻不呆滯、靜謐卻帶著渴望、遙遠卻也友善。

這些作品是以金屬(不鏽鋼、鐵),照電腦製圖在工廠焊接後,再經多層的表面處理所完成,包括她自己手工上漆、上色、生銹、止銹、刮、磨表面等等的過程,連金屬的打磨她也常赴工廠親自親為,這樣一位白皙溫柔的女子為什麼選擇這麼冷硬不變的材質呢?又為何選擇這樣冰冷的造型呢?為什麼只有幾何的形狀,沒有任何線索讓我們進入現實的想像呢?快速閃過現代藝術史中的種種前人軌跡,結構主義最接近思敏的世界。

為了解答我自己的問題,立即翻箱倒櫃尋找1920年代結構主義的論述,希望找到一些記錄或線索讓我進入思敏的世界。結構主義在立體主義之後,強調藝術應與可見世界的物件完全無關,應由完全抽象且源自於內心的「形」構成。這是一個平常見不到的世界,是服膺於宇宙法則的世界。這些歐洲藝術家寫了許許多多的宣言或論述來嚴謹的說明他們的藝術理想。Naum Gabo(結構主義雕塑家,也是詩人和文學家)寫的一篇論文(1920年8月5號發表於莫斯),他說:我們的作品「超越日常生活的混亂,跨越過去的灰燼,站在迎向虛空未來的門前」,我們的創作有五個原則:

1. 我們不用「顏色」只用“Tone”(光的變化)。

2.我們不用線條性的描繪功能,我們只用「力」的方向所形成的線條及律動。

3.我們不重“Volume”(重量),卻重「深度」。

4.我們不重雕刻的體積,相反的重視其力量的支撐點、或線、或面。

5.否定固定呆板,卻強調動態的韻律。

依著這樣的原則,結構主義的藝術家為他們創作出的美麗結構著迷,並且喻之為深深的滲透到空間的本質中,並接近我們的意識,所以「空間」的感覺就比較具體,也就比較像我們對光或聲音的感覺了。

基本上,思敏的作品有著結構主義的美感經驗,她努力捕捉「空間」,就像一位對內在話語高度警覺的詩人,不斷找到原本是抽象的概念,如何能經過他們的作品傳達給另一個人。因此思敏運用最無機的材質-金屬,來捕捉非視覺所及的世界裡的空間秩序。每一個金屬切面都指向一個「空間」切面,每件作品可以指涉近十個切面,任思緒隨之飛馳。思敏用堅硬的金屬做為材料,取其屬金的意象,再加上抽象的純粹造形,更加深了材料本身的審美價值。

就像在虛構主義的作品中,技術或是表面的處理不會妨礙材料原本的氣質,刮、搔表面等藝術家的作為被降至最低極限,不同的表面處理也增加了不同「空間」的氣質。而鈕帶般的造型所形成的空間,含有「作用力」的向度,是不同方向的作用力互相扭成的「形」。用物理學的「場」(Force Field)來形容更貼切,「場」就是由作用力來界定的空間。因此乍看思敏的作品似乎是經典極簡主義,但是細究後就可以感受到思敏的「遠」,這些「形」不是我們日常所見的想像,而是來自優雅的宇宙與物理學的一些字彙,「超」、「弦」(String)、「相對」(Relativity)、「維」(Dimension)、「膜」(Brane)等相關。看似穩定安靜的造形,卻醞釀許多剛好互相銜接或抵觸的力量。這正是讓觀者醉心的魅力,看起來是安定不變的,卻有一種由千鈞萬力的力場,凝聚在一個點或一個「形」上的張力。讓我們立於即將衝出三度空間前,進入四維世界的門口,偷窺那來自優雅宇宙的訊息,思敏稱之為「境外之石」。

這樣的作者,自我不張揚,有謙虛且收斂的美德,思敏認為藝術家應提供觀者參與創造、誘發想像。選擇抽象造形正是為了觀者的想像空間。「境外之石」的 「定」、「靜」、「遠」讓觀者隨之超越,如入恆常。只不過,更讓我好奇的,應是思敏下一步的發展,藝術再生的過程,應該無法如此終極平和。在下一個再生之前,我對思敏如何面對自我、如何再生充滿好奇,這應也是觀眾如我者願意與她同行的理由吧。

    個展

  • 2015  「郭思敏個展-內照空間」,誠品畫廊,台北,台灣
林彥瑋%s就是喜歡你這樣 18
林彥瑋%s就是喜歡你這樣 15
  • 1964 生於台灣台北

學歷

  • 1992-1994 美國康乃狄克州紐罕文耶魯大學建築系碩士
  • 1987-1992 美國康乃狄克州紐罕文耶魯大學建築系碩士
  • 1982-1986 台灣新北市淡江大學法文系學士士

經歷

  • 2001 成立郭思敏工作室
  • 1997-2009 淡江大學建築系兼任講師
  • 1997-1999 竹間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專案設計師
  • 1995-1997 美國SOM建築事務所加州分公司專案設計師
  • 1994-1995 美國Buchanan Associates建築事務所專案設計師

個展

    2015

  • 「郭思敏個展-內照空間」,誠品畫廊,台北,台灣
    2014

  • 「藝術移植計畫-郭思敏,台東到台南」, 加力畫廊,台南,台灣
    2013

  • 「無常態-郭思敏個展」,台東美術館,台東,台灣
    2012

  • 「形,和他的遊戲-郭思敏個展」,方所展覽空間,廣州,廣東,中國
    2011

  • 「形,和他的遊戲-郭思敏個展」,百藝畫廊,台北,台灣
    2005

  • 「金工首飾創作個展」,郭思敏金工工作室,台北,台灣

聯展

    2012

  • 「亞洲當代藝術展」, 春之藝畫廊, 巴塞爾,瑞士
    2010

  • 「In Stock-國際金工游擊展」, 加工廠,台北,台灣
    2008

  • 「異曲‧同工-金工創作聯展」,福華沙龍,台北,台灣
    2006

  • 「現代金工首飾創作聯展」,Transmissions 畫廊,柏克萊,加州,美國
點選各年份作品

窺視來自優雅宇宙的訊息

文/張元茜

初見郭思敏的作品時,看到的是一些內外不分、前後不拘、上下無謂,像是鈕帶般的金屬雕刻,一件一件堅穩若定,安靜但卻散發出內在的力量,似乎捎有來自遙遠的宇宙,或是久遠的太初或未來的訊息,突然來到我們這個「現在」。

而初見到思敏時,第一個感覺是「純潔」,我說純潔不單只是因為她的長相,重點在她的眼神,如此清澈而帶著渴望,向一切未知張開,卻又安定靜謐,難以想像她竟是我所心儀的女作家及學者林文之月的女兒。文學家的女兒好像應有種對人的世界提前早熟的世故,可是眼前的思敏,卻向她的雕塑靠近,安定卻不呆滯、靜謐卻帶著渴望、遙遠卻也友善。

這些作品是以金屬(不鏽鋼、鐵),照電腦製圖在工廠焊接後,再經多層的表面處理所完成,包括她自己手工上漆、上色、生銹、止銹、刮、磨表面等等的過程,連金屬的打磨她也常赴工廠親自親為,這樣一位白皙溫柔的女子為什麼選擇這麼冷硬不變的材質呢?又為何選擇這樣冰冷的造型呢?為什麼只有幾何的形狀,沒有任何線索讓我們進入現實的想像呢?快速閃過現代藝術史中的種種前人軌跡,結構主義最接近思敏的世界。

為了解答我自己的問題,立即翻箱倒櫃尋找1920年代結構主義的論述,希望找到一些記錄或線索讓我進入思敏的世界。結構主義在立體主義之後,強調藝術應與可見世界的物件完全無關,應由完全抽象且源自於內心的「形」構成。這是一個平常見不到的世界,是服膺於宇宙法則的世界。這些歐洲藝術家寫了許許多多的宣言或論述來嚴謹的說明他們的藝術理想。Naum Gabo(結構主義雕塑家,也是詩人和文學家)寫的一篇論文(1920年8月5號發表於莫斯),他說:我們的作品「超越日常生活的混亂,跨越過去的灰燼,站在迎向虛空未來的門前」,我們的創作有五個原則:

1. 我們不用「顏色」只用“Tone”(光的變化)。

2.我們不用線條性的描繪功能,我們只用「力」的方向所形成的線條及律動。

3.我們不重“Volume”(重量),卻重「深度」。

4.我們不重雕刻的體積,相反的重視其力量的支撐點、或線、或面。

5.否定固定呆板,卻強調動態的韻律。

依著這樣的原則,結構主義的藝術家為他們創作出的美麗結構著迷,並且喻之為深深的滲透到空間的本質中,並接近我們的意識,所以「空間」的感覺就比較具體,也就比較像我們對光或聲音的感覺了。

基本上,思敏的作品有著結構主義的美感經驗,她努力捕捉「空間」,就像一位對內在話語高度警覺的詩人,不斷找到原本是抽象的概念,如何能經過他們的作品傳達給另一個人。因此思敏運用最無機的材質-金屬,來捕捉非視覺所及的世界裡的空間秩序。每一個金屬切面都指向一個「空間」切面,每件作品可以指涉近十個切面,任思緒隨之飛馳。思敏用堅硬的金屬做為材料,取其屬金的意象,再加上抽象的純粹造形,更加深了材料本身的審美價值。

就像在虛構主義的作品中,技術或是表面的處理不會妨礙材料原本的氣質,刮、搔表面等藝術家的作為被降至最低極限,不同的表面處理也增加了不同「空間」的氣質。而鈕帶般的造型所形成的空間,含有「作用力」的向度,是不同方向的作用力互相扭成的「形」。用物理學的「場」(Force Field)來形容更貼切,「場」就是由作用力來界定的空間。因此乍看思敏的作品似乎是經典極簡主義,但是細究後就可以感受到思敏的「遠」,這些「形」不是我們日常所見的想像,而是來自優雅的宇宙與物理學的一些字彙,「超」、「弦」(String)、「相對」(Relativity)、「維」(Dimension)、「膜」(Brane)等相關。看似穩定安靜的造形,卻醞釀許多剛好互相銜接或抵觸的力量。這正是讓觀者醉心的魅力,看起來是安定不變的,卻有一種由千鈞萬力的力場,凝聚在一個點或一個「形」上的張力。讓我們立於即將衝出三度空間前,進入四維世界的門口,偷窺那來自優雅宇宙的訊息,思敏稱之為「境外之石」。

這樣的作者,自我不張揚,有謙虛且收斂的美德,思敏認為藝術家應提供觀者參與創造、誘發想像。選擇抽象造形正是為了觀者的想像空間。「境外之石」的 「定」、「靜」、「遠」讓觀者隨之超越,如入恆常。只不過,更讓我好奇的,應是思敏下一步的發展,藝術再生的過程,應該無法如此終極平和。在下一個再生之前,我對思敏如何面對自我、如何再生充滿好奇,這應也是觀眾如我者願意與她同行的理由吧。

大象希形,香象渡河──論郭思敏雕塑的風格

文/許悔之

關於郭思敏比較早期完成的「境外之石」、「虛實間」系列,是很宇宙孤獨感的。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境外之石」宛若不知哪個星球降落在此的飛行器,想要發出訊息,想要說話。

在美國耶魯大學專習建築的經歷,以及性格中直覺而優雅的特質,讓郭思敏作品散發著靜定的柔光,彷彿一個來自遙遠宇宙的美與記憶的飛行器,來到此時此地,和我們交談,交換了心靈中最單純瑩亮的觀看與渴望;作品以極簡約的構成元素展現了空隙中無比自由的流動韻律,看似少言,卻又恍惚有如禪宗的「以心印心」。

「境外之石」也極像一座靜山,貞定而立,之間又彷彿可聼見水澗鳥鳴,讓人想起「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的從容、愜意,竟如唐詩絕句之境界,五言四句二十字,少少二十字,其中萬象包羅,統攝於一種直覺純粹敏感的心靈。不論從什麼角度觀看「境外之石」,我們都可以有靜定己心的愉悅。

愉悅之中,又感到寂寥,沒有說出的部分,就彷彿永遠不會停止,此是詩的空間。

初唐詩人之句,總是大氣,有一種開拓的泱泱,大度泱泱,郭思敏比較早的兩組系列作品「虛實間」和「境外之石」,看似簡單甚或極簡,其實有不同角度觀看的反覆摹擬,才落實成形、成為「物件」。藉著「少」,郭思敏完成了她作品風格第一階段的「大象希形」;唯獨「少」,所以在簡約貞靜中,又有物件之神的動能,靜中有動,靜中能動,她的作品遂如同未來千年的某種備忘錄:我們看之如一山,山靜如斯,彷彿千年來,安安靜靜地在空間裡,下一秒,「境外之石」就要飛行。

飛行到哪裡?過去?現在?未來?是未來千年?抑或過去千年?

郭思敏作品最迷人的地方正在此:彷彿置放在不同時間空間都隱然成立。她的作品遂有一種洪荒之感,彷彿開天闢地以來,就在那裡。

也非常有大荒山的感覺,非常有紅樓夢般的情緒。

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三心不可得。心既不逸逃如原上之兔、之狐,觀看者的心,就安靜下來了;在安靜之中,作品遂開始説話,那時,恍兮惚兮,音聲不在這裡也不在那裡,在自己的心裡──我們在世界學會積累的美學經驗,會有一種全新的粉碎。

那種粉碎,是一種「主體性」的震碎;我們慣常於觀看藝術品時的「光音無限」,在看郭思敏作品時──如果入神,我們會生起一絲「虛空粉碎」的暢然之感,又覺得做為時空旅人的我們,孤獨之中的自由。

2015年,郭思敏在誠品畫廊的個展,以「內照空間 Inner Space」為名,展出她這些年來依時間序發展的各個系列:境外之石、虛實間、冉冉而生、冉冉、內照空間、在空中。

「內照空間」,何嘗不是作品與觀看者彼此照見、互放的光亮呢?

內與外、有與無、物體與影子、主與從,往往主宰了我們視域的歸類與判別。

有沒有可能?它們其實呈現於一種「不分別」。

「內照空間」這系列,雙拼的每一物件,其實一半像影子而又「實有」,它們本是二又合一,像是影子、鏡像、孿生、伴舞,它們在空間中站著,又欲飛舞入天。

在地心引力之外,這屬於夏卡爾般有著飛舞可能的金屬的夢境。

輕與重,在此,就無分別了。

所謂「內在空間」、「外在空間」,其實都是我們心的「內照空間」;當我們極安靜的時候,我們不看見,只是照見,照見沒有主從、輕重、有無的神秘空間。

那種指涉了時間空間又渾然不受限制規範的自由,透過厚重的金屬呈現的自由的意志。

物猶如此,何況有「心」的我們呢?物之形而有神,就是這個意思,這正是郭思敏的風格與完成。

關於「冉冉」,以極簡的語彙,呈現出一種在空中自由舒展、漫遊的狀態,「冉冉」正像是一朵雲,飄來了,停駐在牆上。

雲,是水的蒸騰、上升,是狀態的變化,也是心境的對照。從人類有文明開始,雲,就是一種想像、一種自由的渴望、一種自在的念想。

極輕柔,若有似無;極閒適,無牽無絆。雲之冉冉,是自由自在、歡喜的讚歎!所以古詩有「卿雲歌」,其詩有曰:「卿雲爛兮,糺縵縵兮,日月光華,旦復旦兮!」用以詠歎具足圓滿的美好。郭思敏的「冉冉」,如同池水因日照而生水汽,冉冉而生,風生水起,風吹雲走,雲來停駐,自然和諧,其中,有道存焉。

在空間、虛空之中,「有」與「無」並存;藝術的完成從心所感、心所想而出,最終完成在空間中,發出聲音、說出話來。

郭思敏試圖用極少的片與面,構築起一個個實體物件,留下很多的空隙、空白、流動;並且在不同大小尺度皆具興味,以及多元觀看角度的發現。

藝術品和藝術家,正是這個世界的發現者,發現「無為有之用」──那種宇宙般感受。在我們有限的世界,心有著無限的可能。

譬如她的「冉冉而生」系列,厚實的金屬能展現輕盈嗎?如煙、如鶴佇立、如門、如螺旋、如一準備行走的人。郭思敏用接近抽象的簡約形式,完成多重複合的美感刺點。

而在每一視覺角落匯合的尖點之外,是更大的空間──虛空,並且集神於無垠無限。

有、無,都在「空」之中;空中,本來無一物,因心而萬有;藝術,正是用有限叩問時空無限的邊界,以「有為」求索「無為」的入化出神。

虛空粉碎,無物之神。佛經上説,兔、馬、象渡河時,腳跡有沒有踏到河底,境界深淺不同;郭思敏從創作她的雕塑開始,便由「大象希形」走上了一條如「香象渡河」的「大乘」之路;無意之間,隱隱然直探了時間和空間奧秘的叩問。

大象希形,不易;香象渡河,更難。然而,難行能行,正是大乘之道啊。

象之渡河,慨然截河而過,直截了當,直接過岸。

她的作品,放在無限的時空,只是一微塵;而這微塵,照見了時間和空間構成的世界。

「苦竹園南椒塢邊,微香冉冉淚涓涓」,李商隱的「野菊」,如此用了「冉冉」二字。

微香、冉冉,是飄忽、抽象的;那麼,郭思敏「具象」的、非常建築空間感的雕塑物件以「冉冉」為題,恰巧也有了跨越了虛實、東方西方的風格之完成。跨越,才能無界限的和時間空間對話,謂之宇宙感,才是「空中妙有」的創造。虛空有盡,心才無窮。

「冉冉而生」、「冉冉」、「內照空間」、「在空中」等系列,有了更多的律動、流動、轉動、舞動;金屬因而更有了飛行的意志和動能。

看她的作品,在每一面向、每一角度、毎一視角、每一轉折,都有她反覆琢磨過的呈現,看似簡潔,其實是苦心為之,然後,在一個很安靜的時刻,形,出現了,形而有神,形神不分。

在空之中,作品完成了,在空之中,金屬化為靈光。

創作,就是詩意的空間,就是時間空間之中標識知見的旅程,就是最終藉由藝術品反觀己心的「內照空間」;我很喜歡「冉冉而生」系列,自己也收藏了一件。那麼,就以一組詩,來載記我與「冉冉而生」的照見。

之一

是鶴嘴嗎

抑或佇立欲飛之足

是梯子嗎

或者虛空中隨心

而化現的一扇門

都是都不是

非想非非想

冉冉而生

歷歷晴空

一篇詩

之二

飄舞之絲緞

驟然凝固為

金屬的詩

每一轉折處

正是一個千禧的年輪

我欲冉冉而生

我有一雙隱形之翅

無盡時空

一篇詩

之三

我要走路

之前我是一棵樹

我在走路

此刻我乃一人

我在快步

用移動換來動能

我要飛行

蓄勢待飛的前一刻

啊冉冉而生

我看見了

世界的眼神

所作的訪談。

    個展

  • 2015  「郭思敏個展-內照空間」,誠品畫廊,台北,台灣

額外資訊

顏色

黑, 灰

年份

2011-2020

尺寸

"" 前往願望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