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明弘
安福路

 

2016
藝術家手工組裝永久牌自行車
186 x 55 x 105 cm

  • 作品編號: H-18688118-1-1-1-1-1-1-1-2-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2-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2-1-1-1-1-1-1-1-1-1-1-1-1-1-1-1-1-1-1-1-1-1-1-1
  • 分類: ,
  • 熱門關鍵字: ,
Compare

林明弘最為人熟知的是放大傳統花布圖案,繪製在展示空間中,鋪天蓋地的花樣姿態,令人驚艷。這樣絢爛繽紛的大型公共藝術作品與空間形成互補、相輔相成的「合作關係」,並將作品所在的空間轉化成一種「狀態」,提供社交、互動和共享愉悅氣氛的場合,也是藝術知性對話與日常生活情境的結合。他說:「我希望能打破看畫的藝術概念,藝術作品是可以踩、躺、坐、臥的」,於此,他的作品有效體現了這個時代當代藝術的一個重要精神:藝術不只是被觀看,而是即時體驗甚至可以觸摸的。又由於他取材於日常生活布料,傳統印花布圖案在他的挪用之下綻放出讓人無比歡愉的親民特質,因為當觀眾置身於那些花色和圖紋之中,在感嘆人處身在浩大藝術之中有如滄海一粟之餘,也處於這些圖紋所蘊含的文化、歷史與記憶氛圍之中。藉由這些圖案,林明弘訴諸觀者的文化想像、反思與奇想,吸引觀者進入他的創作世界。他視自己為一面鏡子,反映出在他眼前已經存在的事物,同時延續極簡主義精神,雖然使用既有的圖案,又以一些手法消除圖案彼此之間的關連,例如製造圖案之間的錯位或去除一些元素,藉此宣告他要表現的不是那些美麗盎然的圖案,而是以這些圖案吸引觀眾走進他所創造的世界,聆聽畫作與空間的對話,領略包含其中的訊息,同時思考「何謂藝術」。由此出發,林明弘以無窮的想像辯詰和凝聚空間關係,創造出鮮活獨特的美學。

  • 1964 生於東京,日本
  • 1990 美國加州洛杉磯歐帝斯藝術中心帕森設計學院藝術學士
  • 1993 美國加州巴沙狄那藝術中心設計學院藝術碩士
  • 現生活與工作於布魯塞爾,比利時;上海,中國;台北,台灣

個展節選

    2019

  • 「24/7空間計畫」,臺北市立美術館,台北,台灣
    2018

  • 「壹加壹」,誠品畫廊,台北,台灣
    2017

  • 「聯邦」,維多利亞州國立美術館,墨爾本,澳州
    2016

  • 「新樂園」,誠品畫廊,台北,台灣
  • 「移動力」,當代藝術與設計美術館,馬尼拉,菲律賓
  • 「今日故事」,Leo Xu Projects,上海,中國
    2015

  • 藝術與設計學院美術館,薩凡納,美國
  • 高等藝術博物館,亞特蘭大,美國
    2013

  • 「空位」,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北京,中國
  • PROJECT ONE,香港,中國
    2012

  • 「試塗」,誠品畫廊,台北,台灣
  • 碧波地博物館,塞倫 ,美國
  • 「樣版屋」,外灘美術館,上海,中國
  • 「上海每日」,Leo Xu Projects,上海,中國
    2011

  • 維戈當代美術館,維戈,西班牙
  • 十和田市現代美術館,十和田,日本
  • 尼格拉斯.博朗切畫廊,巴塞隆納,西班牙
    2010

  • 佩奇當代藝術中心,普拉托,義大利
  • 溫哥華美術館,溫哥華,加拿大
    2009

  • 「我是太陽」,誠品畫廊,台北,台灣
  • 三菱地所Artium,福岡,日本
    2008

  •  外灘三號滬申畫廊,上海,中國
  •  伊通公園,台北,台灣
    2007

  • 諾古拉斯‧布蘭查德畫廊,巴塞隆納,西班牙
  • O.K 當代藝術中心,林茲,奧地利
    2006

  • 「島嶼生活」,誠品畫廊,台北,台灣
    2005

  • 維也納美術館,維也納,奧地利
  • 檀香山當代美術館,夏威夷,美國
  • 尼格拉斯‧博朗切畫廊,巴塞隆納,西班牙
    2004

  • 誠品畫廊,台北,台灣
  • 亞洲藝術館,舊金山,美國
  • 聖路易當代藝術館,聖路易,美國
  • PS1當代藝術中心,長島,美國
    2003

  • 東京宮,當代創作場所,巴黎,法國
  • 摩洛梭展覽廳,米蘭,義大利
  • 烏斯麥勒藝廊,盧森,瑞士
    2002

  • 塔尼藝廊,慕尼黑,德國
  • 海牙市政廳,海牙,荷蘭
  • 吉斯蘭胡森諾藝廊,巴黎,法國
  • 東京宮,當代創作場所,巴黎,法國
    2000

  • 藝術風格.com,巴黎,法國
    1999

  • 伊通公園,台北,台灣
    1998

  • 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台北,台灣
    1996

  • 伊通公園,台北,台灣
    1994

  • 伊通公園,台北,台灣

聯展節選

    2018

  • 「璀璨都市」,卓納畫廊,香港,中國
    2017

  • 「城市共生」,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深圳,中國
  • 「Enjoy:當藝術遇見樂趣」,布拉曼特修道院迴廊,羅馬,義大利
  • 「通往奇幻世界的密碼」,米蘭皇宮王子寝宫,米蘭,義大利
  • 「上海星空II」,余德耀美術館,上海,中國
    2015

  • 「食物箴言:思想與食物」,臺北市立美術館,台北,台灣
    2014

  • 「誠品25週年特展—青春」,誠品畫廊,台北,台灣
  • 「後普普」,薩奇美術館,倫敦,英國
  • 「戀地情結」,BANK,上海,中國
  • 「隨寓而安——紅星美凱龍藝術大展」,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北京,中國
  • 「在創造:當代藝術在震旦-上海雙年展」,上海,中國
  • 「沉默」,巴萊斯.赫特林畫廊,巴黎,法國
    2013

  • 「閱讀」,Leo Xu Projects, 上海, 中國
  • 「兩岸關係」,Anna-Maria & Stephen Kellen畫廊,紐約,美國
  • 「繪畫性」, BANK,上海,中國
  • 「加州太平洋三年展」,OCMA,加州新港灘,美國
  • 「如你居於此」,奧克蘭三年展,奧克蘭,紐西蘭
  • 「轉動藝台灣」,首爾美術館,首爾,韓國
    2012

  • 「台灣當代.玩古喻今」,臺北市立美術館,台北,台灣
  • 「相遇:皇家學院在亞洲」,新加坡當代藝術學院,拉薩爾藝術學院,新加坡
    2011

  • 「門戶開放」, 新加坡雙年展,新加坡
  • 「The Couple Show」,滬申畫廊,上海,中國
    2010

  • 「表徵的重負」:當今亞洲抽象,奧莎畫廊,香港,中國
  • 「2010青年觀眾計畫」, 龐畢度中心,梅茲,法國
  • 「未來的記憶」, 三星美術館,首爾,韓國
  • 「Popping Up:重溯2D 與3D 的關係」,香港藝術中心,香港,中國
    2009

  • 「混浴」,別府計畫,別府,日本
  • 「樹」,詹姆斯.寇恩畫廊,上海,中國
  • 「壯觀的日常生活」,里昂雙年展,里昂,法國
  • 「共再生:明日的創造者」,福岡亞洲藝術三年展,福岡,日本
    2008

  • 「林明弘& Heidi Voet 雙人展」,伊通公園,台灣,台北
  • 「家」,國立台灣美術館,台中,台灣
  • 「超級風水」,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北京,中國
  • 「馬德里不設防」,馬德里,西班牙
  • 「流動藝術」 ,香奈兒,香港,中國;東京,日本;紐約,美國
  • 「開幕展」,十和田市現代美術館,十和田市,日本
  • 「遠東貿」,阿諾菲尼,布里斯托,英國
  • 「仿自然」,上海當代藝術館,上海,中國
    2007

  • 「為未來留點空間」, 東京都現代美術館,東京,日本
  • 「看!逛櫥窗」, O.K 當代藝術中心,林茲,奧地利
  • 「莫斯科雙年展」,莫斯科,俄羅斯
  • 「Jardins Publics」,愛丁堡國際藝術節,愛丁堡,英國
    2006

  • 「從前…現代童話」, ARCOS美術館,貝內文托,義大利
  • 「新空間」, 賓查克藝術中心,基輔,烏克蘭
  • 「剩餘價值」, 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北京,中國
  • 「Saint German散步」, 花神咖啡館,巴黎,法國
  • 「我們的故事」,東京宮,當代創作場所,巴黎,法國
  • 「亞洲當代版畫藝術」, 亞洲協會, 紐約, 美國
    2005

  • 「靜默的典雅東方」, 森美術館,東京,日本
  • 「關於美」,柏林世界文化館,柏林,德國
  • 「蒙帕里爺/中國:第一屆中國當代藝術雙年展」,蒙帕里爺,法國
  • 「非常厲害」,台北當代藝術館,台北,台灣
  • 「期間」,里昂雙年展,里昂,法國
  • 「別樣」,第二屆廣州三年展,廣東美術館,廣州,中國
  • 「愉悅」,卡西諾藝術中心,盧森堡
    2004

  • 「共鳴」,金澤21世紀美術館,金澤,日本
  • 「奧德塞」,滬申畫廊,上海,中國
  • 「花卉生境」,布里聖艾德蒙藝廊,沙福克郡,英國
    2003

  • 「花卉力量/里耳2004」,里耳美術館,里耳,法國
  • 「第五系統」,深圳,中國
  • 「老虎之眼」,普洛德藝廊,倫敦,英國
  • 「繪畫4」,玫瑰藝術館,瓦爾珊,美國
  • 「十字形」,CCCB,巴塞隆納,西班牙
  • 「中國當代藝術/顛覆及詩,Culturgest藝術節」,里斯本,葡萄牙
  • 「讀書治療與拉米馬克威斯屈 」,市立美術館,盧森,瑞士
    2002

  • 「緊急繪畫」,巴黎近代美術館,巴黎,法國
  • 「亞洲藝術」,卡斯特羅當代藝術(EACC),卡斯特羅,西班牙
  • 「暫停:光州雙年展」,光州雙年展廳,光州,南韓
  • 「合成」,如榭藝廊,巴黎,法國
  • 「世界有多大? 」,O.K.現代美術館,林茲,奧地利
  • 「亞太藝術三年展」,昆士蘭藝廊,布里斯本,澳洲
  • 「國際2002」,利物浦雙年展,利物浦,英國
  • 「輕且重的震撼」,整體當代美術館,漢城,南韓
    2001

  • 「輕且重的震撼」,台北當代藝術館,台北,台灣
  • 「第四十九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威尼斯,義大利
  • 「第七屆伊斯坦堡雙年展」,伊斯坦堡,土耳其
  • 「ARS 01」,奇亞斯瑪藝術館,赫爾辛基,芬蘭
  • 「賭場2001」,SMAK當代藝術館,根特,比利時
  • 「讀書治療(與拉米馬克威斯屈) 」,馬克爾宮,艾斯令根,德國
    2000

  • 「無法無天,2000台北雙年展」,臺北市立美術館,台北,台灣
  • 「姐妹空間計畫」,南部曝光藝術空間,舊金山,美國
  • 「樂園」,香港藝術中心,香港
  • 「視界/柏林香港文化節」,添馬艦,香港
    1999

  • 「複數元的視野」,中國美術館,北京,中國
  • 「磁性書寫/念念之間」,伊通公園,台北,台灣
  • 「福岡三年展」,福岡亞洲美術館,福岡,日本
  • 「KHOJ,國際藝術家研討會」,莫地納加爾,印度
    1998

  • 「你說/我聽」,臺北市立美術館,台北,台灣;畢松農莊,巴黎,法國
  • 「君自故鄉來」,竹圍工作室,台北,台灣
    1997

  • 「伊通公園臺北市立美術館聯展」,臺北市立美術館,台北,台灣
  • 「擬象與寓言」,臻品藝術中心,台中,台灣
    1996

  • 「邊際影像4」,四五六畫廊,紐約市,美國
    1995

  • 「位置.飛機場」,伊通公園,台北,台灣
    1994

  • 「後戒嚴.觀念動員」,玄門藝術中心,台北,台灣
  • 「藝術與文字」,國立台北師範美勞教育系畫廊,台北,台灣
  • 「無可描述的未知」,伊通公園,台北,台灣

公共收藏

  • 德意志銀行,香港,中國
  • 上海外灘美術館,上海,中國
  • 塔拉爾初級中學,塔拉爾,法國
  • 十和田市現代美術館,十和田,日本
  • 九州大學,福岡市,日本
  • 公共藝術計畫,根特,比利時
  • 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北京,中國
  • 東京都現代美術館,東京,日本
  • 蟬國小,博索萊伊,法國
  • 羅加蘭藝術學校,史塔萬格,挪威
  • 阿米爾市立劇院,阿米爾,荷蘭
  • 金澤21世紀美術館,金澤,日本
  • 廣東美術館,廣州,中國
  • 埃及斯當代藝術博物館,伊斯坦堡,土耳其
  • 國立臺灣美術館,台中,臺灣
  • 福岡亞洲美術館,福岡,日本
點選各年份作品

走紋路的人──關於林明弘的《我是太陽》
文/陳泰松

 

哪種紋路?猶如曾是孩童的你我,在地上畫線或踩踏不知名的線而走著,嬉戲著;但從此以後,線未曾遠離,如同紋路在英文“pattern”裏的另一義,轉而以各種規格或制度來牽連、規範我們的在世存在。

在林明弘的創作世界裏,布料紋路便是用來展開這方面的思索,諸如他自己所說的「政治、自然、文化環境及時空」[1];我想說的是,這不僅是指他著名的裝飾語彙,更應該探究的是其所暗指的路徑,一個事關主體化的拓樸學(topology)。最近在誠品畫廊展出的「我是太陽」,林明弘以一件系列上海書報攤的攝影攤在我們眼前,是在去年5月20日總統就職日特別從工作室走回家這段路上所作的拍攝。不言可喻,這項行動帶是有政治性的,使「我是太陽」饒富意義。

來自背景的刺點

首先,這是挪用台中知名「太陽堂」餅的圖案,林明弘在此玩了sun與son的雙關語,也就是說,展題也可稱為「我是兒子」。林明弘為此談到兒時記憶的「太陽堂」,因跟他出身霧峰林家有親屬淵源,常到那裏吃免費的餅。於是,「我是太陽」猶如溯源,是對出身系譜的追認,意味著一項轉變:擺脫作品被認定為偶然的尋獲物,走出「事不關己的懷舊 (an indifferent nostalgia)」[2],「因遷居所致的距離感」(displaced distance)[3]。但林明弘模糊「太陽堂」logo的專有指涉,鬆動其象徵維度,使圖案的「能指」別具引申義,例如誠品的logo,或象徵共產中國的向日葵等等—要知道,「太陽堂」店內有一幅向日葵的馬賽克壁畫,作者是顏水龍,委任為商家意象設計師,包辦所有店面硬體規畫與包裝設計,但因當年戒嚴遭到檢舉,被誣陷是「為匪宣傳」,店主只好用木板將它封存,達25年之久,解嚴後1989年開封,壁畫才重見天日。

再者,林明弘展現他最近幾年在國際上異業結盟的實力,跟誠品書店合作《21.2.1972 [覆摺計畫] 》,以其設計的花案圖紙包裝「信義店」四樓裏的藝術書籍。這項計劃來自一張照片的啟發,1972年,毛澤東在書房接見美國總統尼克森來訪的歷史畫面;但引起他注意的是背景,書房的藏書擺設,看起來「像是全都用同一種紙包起來的書」[4]。其實,這些書不是被包起來,除了平疊,且大都是中國古典文史哲的套書,因而給人一種整體的外觀。不過,問題不在對錯,給出實證的判讀,而在於創作契機的啟示;也就是說,背景,成了細節,如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說的「刺點」(punctum),刺到了藝術家對包覆的欲望。

包覆的辯證

包覆,一種背景效應,也形成「物」與背景的辯證,正是林明弘最為根本的創作元素。就「物」來說,它不僅可指實際的物件(如被包的書本),更是一種再現物;這得從他在1996年開創裝飾語彙的《室內》談起,當中一件名為《枕頭》的油畫,以模擬的手法描繪花布,給予一種黏在畫布上的物質感,但在隨後的作品裏遭到剔除,著力於鋪展花案的圖像。於是,在1998年首度出現在《庭園》的枕頭,正位於辯證的停頓點上。一方面,它留住物件的屬性,但不再是繪畫的模擬,而是實體;另一方面,它雖有擺飾的視覺功能,但無疑也是供身體依附的物件。換句話,花案不全是視效的發揮,有一種像是視點的擴大,進而失卻,乃至逸散,退卻為一種背景的擴延。

背景,一種空間次序,是使某物成為視點、得以被見的條件,是差異化的、居於陪襯的區域。不過在林明弘那裏,背景也是一個讓人巡覽的處所,體現了景點與視點在物裏的辯證,伊通公園的個展《這裏》(1999年)與台北雙年展「無法無天」的地板作品《TFAM 08.09.2000-07.01.2001》(2000年)便開啟了這方面的探索;當然,這同時也是把家宅的私領域帶往公共性,成了一般談論林明弘創作的議題所在。於是,有一系列相關的對立項在此運作著,如物與背景、視覺與身體、公私領域等等,而包覆可被視為是它們的一種運作痕跡。

表象的遊戲

其實,包覆並不偶然,一點也不隨興,更不應被視為裝飾的無關宏旨,像是一種無慮的享樂,消費的資本全球新自由主義。沒錯,它看起來很輕盈,不觸碰敏感議題,一種不具意涵的表面性,優游於任何性質的場所,進行各種型態的空間涉入,如2004年中國上海的滑板坡道《Three on the Bund 29.09-15.11.04》、美國密蘇里聖路易當代藝術館的婚禮《In Sickness and in Health》,與2005 年夏威夷檀香山當代美術館的網球場《The Contemporary Museum, Honolulu, May-December, 2005》等等。這種涉入,不僅架空場域的空間體制,也是距離化的營造,若即若離的表象遊戲,當中包括認同政治所需的凝視,因為其所給出的是閒逛的看,一種失去目標的「看」,使觀者享受在無方向性的漫遊中。於是,裝飾在此不是用來包裝,而比較像是基於偽裝的迷彩。那要偽裝什麼?無非是象徵物。

從90年代以來,台灣當代藝術的認同政治全面啟動,林明弘的創作無疑也列在其中,但其手法比再現式的認同更為細膩,其幽微到了臨界的險地,林宏璋為此評論,將它解釋為一種「解構化的認同政治觀」[5],一種離散狀態。的確,誠如王嘉驥的指出,林明弘的裝飾圖案很難全然意指台灣性,其中夾雜日本與中國的文化符碼自不待言,至於所謂在台後殖民文化的說法也可言之成理。然而,認同並非得吻合圖像本義,況且並無所謂的圖像本義,它必然跟詮釋活動有關,而認同多少是任意的、帶有特定動機的認定,始終是選擇性的認同。然而,雖說是解構化的認同,影像在此碎裂成各種可能指涉的能指,但無礙於對它的實踐,而《我是太陽》正是林明弘歷年來在認同政治上最為彰顯的表述。

光暈與氛圍

要強調的是,《我是太陽》意有所指地點出政治的兩個歷史時刻:1972年2月21日與2008年5月20日。就前者來說,它影響美中台三角關係的日後發展,就後者來說,無疑地,「520」是個象徵,但藝術家這段行走更具癥候性(symptomatic);一方面,在這些書報攤裏,我們幾乎看不到它成為封面的報章雜誌,另一方面,這個行走,像遊行,但以一種個體的、純屬私人的方式來進行,也就是說,這是低調的、非公開的儀式。這是耐人尋味的行動,一種或可名為行動藝術的創作,為「若即若離」給出另一種註解:不是疏離,反而像是隨伺在側的看顧,其距離化猶如立場策略,一種主體化的拓樸進路,是對象徵物的舉重若輕。據此,林明弘的政治寓意並非透過認同話語,而是身體,或更精確地說,寓居在使該話語得以表述的身體操作上。

一個走位,走到話語跟身體的交界上,其具體意象如本文開頭所說的,小孩在地上畫線玩跳的紋路:劃出線,看著它的刻寫∕紀錄而跳耍,因而不妨把它比擬為1998年在台北帝門藝術中心《共生共存37日》,其線性的呈現像是此次誠品畫廊個展的第三間展室。認同的歸屬不重要,重要在於戲耍它的過程。這是跟大他者(the big Other)的戲耍,以避免過於接近象徵物,雙眼為其所灼傷乃至目盲,是林明弘為何要解構主體的視覺裝備,進而堅持身體現象學之理由所在。這是身體與世界之彌漫式的相互涵融,也就是如其所說的,「一種時光的流逝,一種能量的釋放,一種無宗旨、無目的、享受在迷失中、迷失在享受中」[6]。不過,話說回來,這並沒有要人離開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說的「此時此地」(Hic et Nunc/Here and Now),一種光暈(aura),源初本真的根源,而是環繞著它──被認同的它──的周圍,且僅止於周圍,由此遙望著它,並浸沐其中的氛圍,一種由它所散射的光域之中。
[1]本次個展的創作自述。

[2]林宏璋,〈花樣姿態〉,《今藝術》,2004年,12月號,p.104。

[3]王嘉驥,〈以天地為棟宇,關於林明弘與其作品的一些想法〉,《今藝術》,2006,12月號,p.208。

[4]自由時報 2009年4月6日,〈林明弘覆摺計畫──重新定義一紙之隔〉,記者凌美雪報導。

[5]見〈花樣姿態〉。

[6]見林明弘個展「閒逛」的創作自述,網址,http://www.wretch.cc/blog/redstairs/2139238。

    個展

  • 2016 誠品畫廊,台北,台灣
  • 2012 誠品畫廊,台北,台灣
  • 2009 誠品畫廊,台北,台灣
  • 2006 誠品畫廊,台北,台灣
  • 2004 誠品畫廊,台北,台灣
    聯展

  • 2014 「誠品25週年特展—青春」,誠品畫廊,台北,台灣
林明弘%s永久(銷售)
林明弘%s烏魯木齊路
  • 1964 生於東京,日本
  • 1990 美國加州洛杉磯歐帝斯藝術中心帕森設計學院藝術學士
  • 1993 美國加州巴沙狄那藝術中心設計學院藝術碩士
  • 現生活與工作於布魯塞爾,比利時;上海,中國;台北,台灣

個展節選

    2019

  • 「24/7空間計畫」,臺北市立美術館,台北,台灣
    2018

  • 「壹加壹」,誠品畫廊,台北,台灣
    2017

  • 「聯邦」,維多利亞州國立美術館,墨爾本,澳州
    2016

  • 「新樂園」,誠品畫廊,台北,台灣
  • 「移動力」,當代藝術與設計美術館,馬尼拉,菲律賓
  • 「今日故事」,Leo Xu Projects,上海,中國
    2015

  • 藝術與設計學院美術館,薩凡納,美國
  • 高等藝術博物館,亞特蘭大,美國
    2013

  • 「空位」,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北京,中國
  • PROJECT ONE,香港,中國
    2012

  • 「試塗」,誠品畫廊,台北,台灣
  • 碧波地博物館,塞倫 ,美國
  • 「樣版屋」,外灘美術館,上海,中國
  • 「上海每日」,Leo Xu Projects,上海,中國
    2011

  • 維戈當代美術館,維戈,西班牙
  • 十和田市現代美術館,十和田,日本
  • 尼格拉斯.博朗切畫廊,巴塞隆納,西班牙
    2010

  • 佩奇當代藝術中心,普拉托,義大利
  • 溫哥華美術館,溫哥華,加拿大
    2009

  • 「我是太陽」,誠品畫廊,台北,台灣
  • 三菱地所Artium,福岡,日本
    2008

  •  外灘三號滬申畫廊,上海,中國
  •  伊通公園,台北,台灣
    2007

  • 諾古拉斯‧布蘭查德畫廊,巴塞隆納,西班牙
  • O.K 當代藝術中心,林茲,奧地利
    2006

  • 「島嶼生活」,誠品畫廊,台北,台灣
    2005

  • 維也納美術館,維也納,奧地利
  • 檀香山當代美術館,夏威夷,美國
  • 尼格拉斯‧博朗切畫廊,巴塞隆納,西班牙
    2004

  • 誠品畫廊,台北,台灣
  • 亞洲藝術館,舊金山,美國
  • 聖路易當代藝術館,聖路易,美國
  • PS1當代藝術中心,長島,美國
    2003

  • 東京宮,當代創作場所,巴黎,法國
  • 摩洛梭展覽廳,米蘭,義大利
  • 烏斯麥勒藝廊,盧森,瑞士
    2002

  • 塔尼藝廊,慕尼黑,德國
  • 海牙市政廳,海牙,荷蘭
  • 吉斯蘭胡森諾藝廊,巴黎,法國
  • 東京宮,當代創作場所,巴黎,法國
    2000

  • 藝術風格.com,巴黎,法國
    1999

  • 伊通公園,台北,台灣
    1998

  • 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台北,台灣
    1996

  • 伊通公園,台北,台灣
    1994

  • 伊通公園,台北,台灣

聯展節選

    2018

  • 「璀璨都市」,卓納畫廊,香港,中國
    2017

  • 「城市共生」,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深圳,中國
  • 「Enjoy:當藝術遇見樂趣」,布拉曼特修道院迴廊,羅馬,義大利
  • 「通往奇幻世界的密碼」,米蘭皇宮王子寝宫,米蘭,義大利
  • 「上海星空II」,余德耀美術館,上海,中國
    2015

  • 「食物箴言:思想與食物」,臺北市立美術館,台北,台灣
    2014

  • 「誠品25週年特展—青春」,誠品畫廊,台北,台灣
  • 「後普普」,薩奇美術館,倫敦,英國
  • 「戀地情結」,BANK,上海,中國
  • 「隨寓而安——紅星美凱龍藝術大展」,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北京,中國
  • 「在創造:當代藝術在震旦-上海雙年展」,上海,中國
  • 「沉默」,巴萊斯.赫特林畫廊,巴黎,法國
    2013

  • 「閱讀」,Leo Xu Projects, 上海, 中國
  • 「兩岸關係」,Anna-Maria & Stephen Kellen畫廊,紐約,美國
  • 「繪畫性」, BANK,上海,中國
  • 「加州太平洋三年展」,OCMA,加州新港灘,美國
  • 「如你居於此」,奧克蘭三年展,奧克蘭,紐西蘭
  • 「轉動藝台灣」,首爾美術館,首爾,韓國
    2012

  • 「台灣當代.玩古喻今」,臺北市立美術館,台北,台灣
  • 「相遇:皇家學院在亞洲」,新加坡當代藝術學院,拉薩爾藝術學院,新加坡
    2011

  • 「門戶開放」, 新加坡雙年展,新加坡
  • 「The Couple Show」,滬申畫廊,上海,中國
    2010

  • 「表徵的重負」:當今亞洲抽象,奧莎畫廊,香港,中國
  • 「2010青年觀眾計畫」, 龐畢度中心,梅茲,法國
  • 「未來的記憶」, 三星美術館,首爾,韓國
  • 「Popping Up:重溯2D 與3D 的關係」,香港藝術中心,香港,中國
    2009

  • 「混浴」,別府計畫,別府,日本
  • 「樹」,詹姆斯.寇恩畫廊,上海,中國
  • 「壯觀的日常生活」,里昂雙年展,里昂,法國
  • 「共再生:明日的創造者」,福岡亞洲藝術三年展,福岡,日本
    2008

  • 「林明弘& Heidi Voet 雙人展」,伊通公園,台灣,台北
  • 「家」,國立台灣美術館,台中,台灣
  • 「超級風水」,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北京,中國
  • 「馬德里不設防」,馬德里,西班牙
  • 「流動藝術」 ,香奈兒,香港,中國;東京,日本;紐約,美國
  • 「開幕展」,十和田市現代美術館,十和田市,日本
  • 「遠東貿」,阿諾菲尼,布里斯托,英國
  • 「仿自然」,上海當代藝術館,上海,中國
    2007

  • 「為未來留點空間」, 東京都現代美術館,東京,日本
  • 「看!逛櫥窗」, O.K 當代藝術中心,林茲,奧地利
  • 「莫斯科雙年展」,莫斯科,俄羅斯
  • 「Jardins Publics」,愛丁堡國際藝術節,愛丁堡,英國
    2006

  • 「從前…現代童話」, ARCOS美術館,貝內文托,義大利
  • 「新空間」, 賓查克藝術中心,基輔,烏克蘭
  • 「剩餘價值」, 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北京,中國
  • 「Saint German散步」, 花神咖啡館,巴黎,法國
  • 「我們的故事」,東京宮,當代創作場所,巴黎,法國
  • 「亞洲當代版畫藝術」, 亞洲協會, 紐約, 美國
    2005

  • 「靜默的典雅東方」, 森美術館,東京,日本
  • 「關於美」,柏林世界文化館,柏林,德國
  • 「蒙帕里爺/中國:第一屆中國當代藝術雙年展」,蒙帕里爺,法國
  • 「非常厲害」,台北當代藝術館,台北,台灣
  • 「期間」,里昂雙年展,里昂,法國
  • 「別樣」,第二屆廣州三年展,廣東美術館,廣州,中國
  • 「愉悅」,卡西諾藝術中心,盧森堡
    2004

  • 「共鳴」,金澤21世紀美術館,金澤,日本
  • 「奧德塞」,滬申畫廊,上海,中國
  • 「花卉生境」,布里聖艾德蒙藝廊,沙福克郡,英國
    2003

  • 「花卉力量/里耳2004」,里耳美術館,里耳,法國
  • 「第五系統」,深圳,中國
  • 「老虎之眼」,普洛德藝廊,倫敦,英國
  • 「繪畫4」,玫瑰藝術館,瓦爾珊,美國
  • 「十字形」,CCCB,巴塞隆納,西班牙
  • 「中國當代藝術/顛覆及詩,Culturgest藝術節」,里斯本,葡萄牙
  • 「讀書治療與拉米馬克威斯屈 」,市立美術館,盧森,瑞士
    2002

  • 「緊急繪畫」,巴黎近代美術館,巴黎,法國
  • 「亞洲藝術」,卡斯特羅當代藝術(EACC),卡斯特羅,西班牙
  • 「暫停:光州雙年展」,光州雙年展廳,光州,南韓
  • 「合成」,如榭藝廊,巴黎,法國
  • 「世界有多大? 」,O.K.現代美術館,林茲,奧地利
  • 「亞太藝術三年展」,昆士蘭藝廊,布里斯本,澳洲
  • 「國際2002」,利物浦雙年展,利物浦,英國
  • 「輕且重的震撼」,整體當代美術館,漢城,南韓
    2001

  • 「輕且重的震撼」,台北當代藝術館,台北,台灣
  • 「第四十九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威尼斯,義大利
  • 「第七屆伊斯坦堡雙年展」,伊斯坦堡,土耳其
  • 「ARS 01」,奇亞斯瑪藝術館,赫爾辛基,芬蘭
  • 「賭場2001」,SMAK當代藝術館,根特,比利時
  • 「讀書治療(與拉米馬克威斯屈) 」,馬克爾宮,艾斯令根,德國
    2000

  • 「無法無天,2000台北雙年展」,臺北市立美術館,台北,台灣
  • 「姐妹空間計畫」,南部曝光藝術空間,舊金山,美國
  • 「樂園」,香港藝術中心,香港
  • 「視界/柏林香港文化節」,添馬艦,香港
    1999

  • 「複數元的視野」,中國美術館,北京,中國
  • 「磁性書寫/念念之間」,伊通公園,台北,台灣
  • 「福岡三年展」,福岡亞洲美術館,福岡,日本
  • 「KHOJ,國際藝術家研討會」,莫地納加爾,印度
    1998

  • 「你說/我聽」,臺北市立美術館,台北,台灣;畢松農莊,巴黎,法國
  • 「君自故鄉來」,竹圍工作室,台北,台灣
    1997

  • 「伊通公園臺北市立美術館聯展」,臺北市立美術館,台北,台灣
  • 「擬象與寓言」,臻品藝術中心,台中,台灣
    1996

  • 「邊際影像4」,四五六畫廊,紐約市,美國
    1995

  • 「位置.飛機場」,伊通公園,台北,台灣
    1994

  • 「後戒嚴.觀念動員」,玄門藝術中心,台北,台灣
  • 「藝術與文字」,國立台北師範美勞教育系畫廊,台北,台灣
  • 「無可描述的未知」,伊通公園,台北,台灣

公共收藏

  • 德意志銀行,香港,中國
  • 上海外灘美術館,上海,中國
  • 塔拉爾初級中學,塔拉爾,法國
  • 十和田市現代美術館,十和田,日本
  • 九州大學,福岡市,日本
  • 公共藝術計畫,根特,比利時
  • 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北京,中國
  • 東京都現代美術館,東京,日本
  • 蟬國小,博索萊伊,法國
  • 羅加蘭藝術學校,史塔萬格,挪威
  • 阿米爾市立劇院,阿米爾,荷蘭
  • 金澤21世紀美術館,金澤,日本
  • 廣東美術館,廣州,中國
  • 埃及斯當代藝術博物館,伊斯坦堡,土耳其
  • 國立臺灣美術館,台中,臺灣
  • 福岡亞洲美術館,福岡,日本
點選各年份作品
    個展

  • 2016 誠品畫廊,台北,台灣
  • 2012 誠品畫廊,台北,台灣
  • 2009 誠品畫廊,台北,台灣
  • 2006 誠品畫廊,台北,台灣
  • 2004 誠品畫廊,台北,台灣
    聯展

  • 2014 「誠品25週年特展—青春」,誠品畫廊,台北,台灣

額外資訊

顏色

年份

2011-2020

尺寸

"" 前往願望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