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佳寧
誠品畫廊將於2月12日推出台灣年輕藝術家徐佳寧的個展,這次個展主題圍繞在「身體」與「記憶」,共展出21組件繪畫作品,多數是2021年所做。除了闡述思鄉和對時間、空間的記憶,徐佳寧也描繪了2021年疫情三級警戒期間,通過身體所意識到的空間壓迫感。
- 日期:2022年2月12日-2022年2月26日
- 地點:誠品畫廊 ∣ 台灣台北市菸廠路88號B1(誠品生活松菸店)
徐佳寧1996年生於桃園,目前就讀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出身美術科班,繪畫是她擅長且持續鑽研的媒材領域,經由層層堆疊及時間累積的油畫,其豐富的色層和特有的光澤,分外呼應她所關注的「身體」與「記憶」主題。
「記憶沒有形體,卻儲存在身體,無法抽離。」徐佳寧透過「記憶在身體留下的痕跡」,探索時間、空間和物件的質感,利用日常累積的身體經驗,去意識和尋找儲存在體內輕薄又強韌的記憶,例如:作品《溫暖》和《被忽略的熟悉》連結的是和家人的親密情感,前者利用舒適柔軟的棉質布料和文字刺繡,呈現「家」予她的感受;後者用雪紡紗當成畫中窗簾的綁帶,雪紡紗是阿嬤常穿的衣物布料,藉由布料質感的差異傳達不同的視覺經驗,也表達思親之情。
徐佳寧形容自己的身體就像「薄紗製成的泡泡」,而將泡泡吹成飽滿形狀的空氣就如同生命時間不停歇地往前推進,也將生活的一切、新的情感和經驗不斷灌入薄紗泡泡,同時在泡泡上留下記憶的痕跡。因此,她採用輕薄和流動的筆觸來表現記憶的輕巧,和身體如薄紗般存在的姿態。
去年5月三級警戒期間,因長時間待在房間裡,徐佳寧覺得身體感官彷如被放大般,強烈意識到空間產生的壓迫感,《天空突然消失的月份》就是表達這段身體的記憶。這件作品是由31幅小畫作組成,代表5月的每一天,描繪的是房間遮光簾上的光影變化。特別的是,這31幅小畫作的厚度逐漸增加,最後變成宛如物件般厚實的狀態,藉以反映她當時的感受:「天空離我越來越遠,遮光簾也隨著時間越來越厚,好像水泥牆一樣阻斷了天空和外面的世界。」
透過繪畫,徐佳寧不僅回應對世界的感受,也探究繪畫這項媒材的特殊性:當身體的記憶被召喚出來,使用的顏料重量與質地、畫筆與畫布觸碰的手感、筆觸行進的方向等,就是畫家最直接的感受,而記憶也就在這樣細膩輕薄、緩慢流動、層層堆積的過程中被探尋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