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淳個展

本展展出藝術家郭淳在過世前即完成的曠世巨作。展覽中郭淳的作品大量想像了夢境與幻想的成份,畫作中的主角通常為骷髏人,是他從藝術家的角度,在冷眼旁觀的位置上思考人生既真實又虛幻的本質。郭淳也用超現實的繪畫語言,論述包括二元善惡對立、慾望之生滅、生存之價值等生命議題。

  • 日期:10 Sep 2011 - 16 Oct 2011
  • 地點:誠品畫廊∣台灣11073台北市信義區松高路11號5樓(誠品信義店5樓)
  • 開幕:10 Sep 2011

本展展出藝術家郭淳在過世前即完成的曠世巨作。展覽中郭淳的作品大量想像了夢境與幻想的成份,畫作中的主角通常為骷髏人,是他從藝術家的角度,在冷眼旁觀的位置上思考人生既真實又虛幻的本質。在石瑞仁的想像中,郭淳偏愛畫「骨子裡的人」,可能意味著他雖然擁有照相寫實般的繪畫功夫,卻寧可畫作具有一種超透視功能,可以穿透障眼的皮肉,逼近棲息在骷髏中的靈魂,去探討人的心靈狀態和存在意義。郭淳也用超現實的繪畫語言,論述包括二元善惡對立、慾望之生滅、生存之價值等生命議題。無論是「骨子裡的人」或詭譎迷離的作品,正如黃小燕所言,郭淳擅於挖掘潛藏於意識深處的最終真實,面對生命的孤單、存在的無目的性、對群體價值的質疑、自我認同的追溯、愛情信仰的盲目,郭淳將對這些人類共同命題的洞見、感悟隱藏在畫作之中,彷彿先見者預告著未來。

郭淳1965年生於台灣屏東,1994年取得紐約視覺藝術學院藝術碩士,自1995年得到第三屆巴黎大獎競賽類首獎之後嶄露頭角,多次入選台北市美展,其寫實繪畫功夫為台灣少見。郭淳早期的畫常有一種詭魅的氣氛,熟悉的建築與空間裡面,出現了巨大的昆蟲、動物等生物,在這樣有如舞台的佈景之中,傳達出藝術家對現實世界的批判,或者對世人愚昧的悲哀。藝術家的高度描繪技巧直追新古典主義的安格爾,他的畫面細膩平滑,更特別的是他筆下的昆蟲和動物雖是寫實卻像群美麗的動物,活得完整且理直氣壯,使得他的繪畫像是現代版的美麗新世界。自1997年起,郭淳的作品則出現了顯著的轉變,雖仍取材於自然界,畫作中的主角已改為代表「真正本質」的骷髏人,主題更轉變為對個人或人類空性與心識的演繹。

郭淳在今年3月因大腸癌轉移而病逝於屏東,得年47歲。在過世前即使為病情所苦,每天仍孜孜不倦地創作,始終致力於準備下一回個展,臨終前已完成畢生巨作。對於繪畫,郭淳曾說:「帶來清新脫俗的洞見,內心世界的經驗並非幻象,意義存在於五感世界背後,洋溢著深邃、未知、活潑、神聖的氣蘊」,展現出藝術家屬於個人或人類心理層面的微妙探索,以及對於創作的熱情。他也曾說:「藝術是神與人的愛情結晶,人是被臨幸的一端,溢滿於懷,過程則是不可揭露的祕密」。在這個展覽當中,觀眾將見證他富於哲思、思考性、寓意的巨作,以及奉獻給藝術的一生。

郭淳

郭淳早期的畫常有一種詭魅的氣氛,熟悉的建築空間中出現了巨大的生物,在有如舞台的佈景之中,傳達出他對現實世界的批判,或者對世人愚昧的悲哀。郭淳的高度描繪技巧直追新古典主義的安格爾,他的畫面細膩平滑,更特別的是筆下的生物美麗而活得完整且理直氣壯,就像是現代版的美麗新世界。

自1997年起,郭淳改以代表「真正本質」的骷髏人為主角,主題更轉變為對個人或人類空性與心識的演繹。在石瑞仁的想像,郭淳偏愛畫「骨子裡的人」,可能意味著他雖然擁有照相寫實般的繪畫功夫,卻寧可畫作具有一種超透視功能,可以穿透障眼的皮肉,逼近棲息在骷髏中的靈魂,去探討人的心靈狀態和存在意義。從2003年起,郭淳在作品內容大量想像了夢境與幻想的成分,從藝術家的角度,在冷眼旁觀的位置上思考人生既真實又虛幻的本質;用超現實的繪畫語言,論述包括二元善惡對立、慾望之生滅、生存之價值等生命議題。

郭淳於2011年47歲因病辭世,但已完成畢生巨作。對於繪畫,郭淳曾說:「帶來清新脫俗的洞見,內心世界的經驗並非幻象,意義存在於五感世界背後,洋溢著深邃、未知、活潑、神聖的氣蘊」,展現出藝術家屬於個人或人類心理層面的微妙探索,以及對於創作的熱情。他也曾說:「藝術是神與人的愛情結晶,人是被臨幸的一端,溢滿於懷,過程則是不可揭露的祕密」。他最後的作品,見證了他富於哲思、思考性、寓意的巨作,以及奉獻給藝術的一生。

"" 前往願望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