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道明 個展
「作品的意義是心靈意識活動的一種記錄,原則上是抽象的,我在表達內在生命意象的過程中,盡量不受任何干擾,以求達到沒有結論又有結論的境界,美的醜的,本身即是獨立完整的生命,我只不過用我的語言把感覺訴諸畫面而已。」陳道明
- 日期:08 Sep 2012 - 30 Sep 2012
- 地點:誠品畫廊∣台灣11073台北市信義區松高路11號5樓(誠品信義店5樓)
- 開幕:08 Sep 2012
陳道明一九三一年生,山東濟南人,八歲開始學習傳統國畫直至十八歲不曾間斷。十八歲隨家人定居台灣,之後進入台北師範學院就讀,在台灣國內西畫興盛的此時,開始從國畫轉向研究西畫。由於不滿學校制式甚至扼殺個人創造力的教育方式,在恩師李仲生畫室接受一對一的引導式教學,並且在李仲生的啟迪之下,他不斷在繪畫上精益求精、淬鍊出獨特個人繪畫語言,同時與李仲生其他學生如歐陽文苑、霍剛、蕭勤、李元佳、吳昊、夏陽及蕭明賢等人結為切磋繪畫的好友。他們每月定期帶新作參加聚會,彼此批評討論,幾年下來在一九五七年組織成「東方畫會」。當時五月畫會和東方畫會每年一個在五月開展,一個在十一月開展,以藝術相互較勁,推動台灣現代美術的發展,他們的展覽有如法國巴黎的春季和秋季沙龍一般,成為每年藝術界的盛事。五○年代時,陳道明專事於塗鴉性強的速寫創作,是一種近乎意識流的自然抒發,回應著戰後世界性繪畫抽象化的脈動。 六○年代以降,嘗試多類媒材的實驗,意圖表達一種蒼涼掙扎的戰後情境,作品中圖像符號已被抽離為最簡單的點、線、面元素。此期畫作的色譜多屬灰褐色調,然畫表細密的皺褶、斑駁變化在強光的照耀下折射出閃爍華麗的光彩。
後來八大響馬相繼各奔東西在藝術的世界中各自打拼,此時陳道明亦有了家庭。為了養家,他不得不另謀出路,自學服裝設計並開店,客人大多是美軍顧問團的夫人,他也教這些外國人自製服裝和繪畫。這一行一做十二年,直到美軍撤退後才收店。雖然為了生活他必須從事藝術以外的工作,在這段時間仍孜孜不倦地的創作,如有展出機會亦持續參與。七○年代時期,在旅歐藝術家蕭勤的策動下,東方畫會先後於西班牙、意大利及美國等地巡迴展出。陳道明以卓越的繪畫在徵選過程中獲得首獎,取得參加巴西聖保羅雙年展的資格。之後也在香港亞洲國際美展獲得銀牌獎,就連席德進都因欣賞他的畫而自掏腰包收藏,也是為了鼓勵他用錢來買顏料,在創作的路上持續努力。
一九八○年之後,壓克力、水彩等水性顏料的流暢性,渲染性取代了厚重濃鬱的油彩,而大片留白營造出視覺上自由瀏覽的時間性空間,呼應著藝術家年少時期學習國畫的心境,追求氣韻生動的精神理念,亦回應著作者對幼年成長的黃土高原,那開闊寬廣自然的鄉愁。
陳道明每畫完一張畫,便邀思索下一張畫,永遠追求超越、突破並絕不重複。多樣的色彩層次變化和有如雕塑的肌理讓人聯想到跳動的音符和美麗的旋律,他以光的表現代表動態和時間的推移,大多人看到他的畫,總會為他在色彩和技巧的掌控度感到懾服,然而對陳道明而言,他的重點在於創作的過程,他要跨越無意識以進入意識之外的境界,畫出自己的思想、觀念和最深處的感受,而就在這追尋和探索的過程中他獲得了無窮的樂趣。他說:「作品的意義是心靈意識活動的一種記錄,原則上是抽象的,我在表達內在生命意象的過程中,盡量不受任何干擾,以求達到沒有結論又有結論的境界,美的醜的,本身即是獨立完整的生命,我只不過用我的語言把感覺訴諸畫面而已。」
陳道明
陳道明1931年出生於山東濟南,在時代動盪中來台落地生根,屬於戰後遷台畫家一代。18歲時進入臺北師範學院藝術科,與蕭勤、李元佳為同儕。之後隨李仲生習畫,當時即顯露用色大膽的天分,並被蕭勤肯定為台灣第一位抽象派畫家。1955年末,陳與夏陽、霍剛、蕭勤等好友創立「東方畫會」,被譽為「八大響馬」之一。
陳道明早期受立體主義影響,採用幾何和建築元素的構圖,1955年前後引入甲骨文的造形線條,以抽象筆勢捕捉意識的靈動,並在油畫顏料中加入桐油和礦物粉末,使畫作呈現如古物斑駁的肌理。1980年代轉而使用壓克力和水彩顏料,作品色調更加明亮溫暖,也強化出線條的動力特質。陳道明熱衷於探索媒材、造形、和色彩的變化,他以顏料的層疊雕塑出微觀的世界,透過快意大筆或細緻推移,使具象物質和抽象氣韻在畫布上交鋒,結合成具有音響律動、有如大氣雲圖般的畫面。方過八旬的陳道明,對於創作早能悠遊自得,但仍勇於開創新局,正如他曾自言:「沒有變,就永遠是落後的。」他的作品反映了一位時代藝術家大破大立的氣概,每一層密實肌理、每一道熱帶色彩,皆充盈著他雄渾奔放的創作能量。
1959、1965年,陳道明兩度參加「巴西聖保羅雙年展」,與國際抽象畫派風潮保持同步脈動。2012年於誠品畫廊舉辦首次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