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
誠品畫廊將於2019年7月6日-8月4日推出「立」,此聯展以前輩藝術家夏陽不同時期的雕塑,對應台灣青年藝術家林彥瑋、鄭帛囪以及中國大陸新星張安、張銀亮近年的繪畫作品。年齡相距半世紀的夏陽,與林彥瑋、張安、張銀亮、鄭帛囪等後輩有著截然不同的成長經歷與藝術養成。他年少時遇上兵荒馬亂的時局,先是抗日戰爭然後是國軍大撤退,從軍來台後跟隨李仲生習畫。當時政治環境高壓、社會經濟蕭條,現代藝術未成氣候,藝術家幾乎無從得知國外趨勢,只能靠自己摸索並與同儕切磋。然而夏陽與鬥志高昂的同好們跨越知識與資源匱乏的屏障,以「八大響馬」之姿創立「東方畫會」,大力推動現代藝術,接著相繼奔往義大利、西班牙、巴黎、紐約等地,一路排除萬難開闢出各自的藝術道路。如今夏陽在上海定居,從東方到西方,再從西方回到東方,他年過八旬仍維持著不墜的創造力,持續勇往直前、突破自我。林彥瑋、張安、張銀亮和鄭帛囪約莫三十歲不等,他們成長於沒有戰爭但資訊爆炸的地球村,接受藝術學院的訓練,在這雙年展、博覽會數量不斷攀升的年代隨時可接觸到世界頂尖的藝術,然而這一代藝術家所必須克服的挑戰,是在這多元豐富以致於充滿雜音干擾的環境中以自己獨特的創作語彙發聲。
- 日期:2019年7月6日-8月4日
- 地點:誠品畫廊 ∣ 台灣台北市松高路11號5樓
在此聯展中,夏陽的大型金屬片雕揉合了金屬的硬度與草書的蒼勁線條,雄渾有力地立體呈現了他知名的「毛毛人」。台南大學與新竹教育大學畢業的林彥瑋,寫實描繪公共空間中歷經風霜的動物雕像或手邊的動物玩具,他的油畫聚焦在這些動物不合時宜又啼笑皆非的擬人神態,幽默而精準地比喻了當代人尷尬的窘況。台北藝術大學畢業的鄭帛囪用立可白、馬克筆、鉛筆、原子筆等常見文具,在便條紙上任意識自然而隨性的流轉,有些是他印象深刻的風景,有些是隨機生成的抽象畫面,每一幅畫尺寸雖小卻有大畫的格局。張安現於中央美術學院攻讀博士。他使用蛋彩坦培拉技法,將拆遷中的建築、鋼筋曝露的廢墟營造成一個個古典寫實的「紀念碑」,此外展覽還將展出他在文化考察期間的寫生以及最近的紙上作品。張銀亮兒時從泉州移居香港,後赴英國格拉斯哥美術學院和倫敦大學學院斯萊德美術學院就讀,現於北京生活及工作。她敏感地觀察每個曾經旅行或居住過的城市,運用微妙的色彩關係與扭曲交錯的構圖,製作出別具一格的獨幅版畫。從夏陽到林彥瑋、鄭帛囪再到張安、張銀亮,「立」一展以五位藝術家的作品映照出不同世代與地域的表現風格,以及自成天地的創作觀。
夏陽
夏陽先生原名夏祖湘,1932年生於湖南湘鄉。他的青少年時代都是在戰亂頻仍的大陸度過的。1949年隨軍隊到了臺灣,後從臺灣前輩畫家李仲生習畫,並和李仲生的門生蕭勤、吳昊、霍剛、李元佳、陳道明、歐陽文苑、蕭明賢等人共同發起「東方畫會」,成為臺灣六十年代初宣導現代主義藝術運動的代表人物。1963年,夏陽隻身前往歐洲,在巴黎這個現代藝術的中心尋找自己的藝術方向,在此時期創作出其個人特色的「毛毛人」。五年之後,他轉往在二戰之後新興的世界藝術之都紐約,感受世界藝術的潮湧潮落。正是在這裏,形成了他照相寫實主義的風貌。1992年,夏陽先生再度從紐約移居臺灣,回到臺灣之後,轉向傳統神話和民間美術的現代語言探索,將民間剪紙和現代藝術語言融為一體的「新面目」,特別是世紀之交他將「毛毛人」轉換為金屬片雕的創作,顯示了當代藝術觀念的東方神韻,空靈而渾莽。
張銀亮
張銀亮的城市風景描繪特定環境下的人文活動,藉畫面的情緒探討心理層面的維度。通過義大利中北部的湖區和山城,中國華北地區的明清古村落,現代化且文化底蘊濃厚的城市,梳理出每個區域體會到的習俗、氣候及行業上的差別,在畫作上闡釋該空間的精神面貌。畫面中的敘述對象具有雙向性,藝術家刻意把單純的風景引導至感知到的人文環境中,將關係錯綜的社會型態尋問至人與自身的理解。
藝術家希望通過獨幅版畫技法,在有限的時間段內將畫面的概括力與表現力爆發並凝固在高點。小尺幅油畫與版畫有明顯的筆觸肌理與高飽和度色彩。這些作品屬於某維度的切點,同時,整個創作概念將一直沿著其生命軌跡進行著,波浪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