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預告丨鑠:誠品畫廊35周年收藏展三
7月盛夏,誠品畫廊北京將推出「鑠:誠品畫廊35周年收藏展三」,為開幕展系列的完滿句點。這次展出21位藝術家的繪畫、雕塑、複合媒材、錄像、科技藝術和空間裝置等,他們的作品體現後現代和全球化浪潮下的多元化、碎裂化等趨向,亦可見到藝術、生活與流行文化之間界線的消弭,許多藝術家在翻轉、借喻的語境中找尋藝術化的可能,而這也使得21世紀當代藝術的世界更為活潑繽紛。
本次參展的藝術家有:黃本蕊(1959-)、林明弘(1964-)、松浦浩之(1964-)、郭淳(1965-2011)、賴志盛(1971-)、王雅慧(1973-2023)、崔廣宇(1974-)、金氏徹平(1978-)、蕭筑方(1980-)、盧征遠(1982-)、鄭帛囪(1982-)、鄭農軒(1983-)、鄭先喻(1984-)、遲明(1984-)、王玫玲(1984-)、吳長蓉(1984-)、林彥瑋(1987-)、張安(1990-)、桑拿大可(1992-)、劉文豪(1995-)、龔寶稜(1996-)。
繪畫的內涵總能與時俱進,彰顯時代的特性。黃本蕊和松浦浩之(日本)從與自身工作相關的插畫、插圖設計為起點,衍伸出符號性的個人風格,分別自創「兔子尼尼」和日本動漫人物形象的角色群,指向人們的內在情狀。
郭淳、鄭農軒的繪畫糅合古典與超現實主義,前者以骷髏人代表人的本質,後者的人體扭曲變形成團塊生物,運用夢境與幻想,或取自西洋中世紀繪畫的場景和構圖,劇場式地傳達人生的虛幻與真實。
王玫玲、張安通過繪畫的方式自我檢視,記錄時代變遷下的性別處境和過渡的景觀,王玫玲以高密度的「點」擴張成「線」、「面」展開畫面的結構,張安以簡練、細密的筆觸和抒情的色彩賦予硬建築軟性的溫度。
有別於過去藝術典範尊崇的大敘事,微觀或私領域的關注凸顯精神性的顯現。蕭筑方是台灣卡漫式風格的代表藝術家,俐落的線條和平塗的色塊傳達內心小劇場。盧征遠的雕塑從視覺性的描摹省視客觀表象與主體認知之間的互動關係。
鄭帛囪的繪畫也是個人的視覺筆記,以非常規的畫材挑戰侷限,也藉以保有藝術與生活偶遇的剎那靈光。林彥瑋精湛的寫實技法描繪塑膠或水泥製動物玩具臉部的表情,挖掘人造物那無以名狀的曖昧性。
遲明的畫筆捕捉年輕人的自信、張揚和虛空,強烈而細緻的色彩畫出青春的鮮活與不確定感。桑拿大可畫中表情厭世、姿態慵懶或情慾張揚的年輕男子,是「九〇後」台灣男性多元形象與生活樣貌的呈現。劉文豪以中國傳統觀賞用的植物盆景為譬喻,以略帶張狂的線條和色彩繪製這些仿效於自然、經由人工建構的「風景」。
當代藝術不乏將生活之物翻轉成藝術的語境,開拓出觀看的新視野:林明弘將傳統花布重新繪製、設計並施作於場域之中,帶來視覺及空間體驗的不同感受。賴志盛賦予規格化的生活物件藝術化的可能,或介入空間操作打造殊異的感官體驗。金氏徹平(日本)將日常物品拼貼、重組,使其從原始功能中解放,在觀看過程中產生陌生的奇異感。龔寶稜找尋具有繪畫特性的現成物作為裝置的元素,當物件脫離原來的敘事背景,又能被如何指認或閱讀?
王雅慧、崔廣宇和吳長蓉以錄像創作為主。王雅慧影像中的浮光掠影,是她對當代生活的思索和想像,從中洞悉事物之間隱密的關係。崔廣宇的行動錄像,是從生物學的脈絡重新定義規範,試圖以超出常態的行為,建立一套適應環境的方法。吳長蓉的實驗影像從原生家庭的經濟體出發,進而思考生態環境、生命醫療等議題。本身也是軟體開發員的鄭先喻,其創作包含電子裝置、生物電子實驗裝置,以繁複又具詼諧的科技藝術探討人類行為、情感、軟體和機械之間的關係。
這次展出的作品橫跨1990年代末至2020年後,藝術型態的多元展呈跳脫傳統的格式典範,如賦格的多旋律,既可獨自發展、重疊,又能和諧不衝突,映現了當代文化多元並蓄的精神。
- 鑠:誠品畫廊35週年收藏展
- 開幕:2024.7.12 (Fri.)丨3-6 pm
- 收藏展三丨展期:2024.7.12—8.18
- 參展藝術家:黃本蕊、林明弘、松浦浩之、郭淳、賴志盛、王雅慧、崔廣宇、金氏徹平、蕭筑方、盧征遠、鄭帛囪、鄭農軒、鄭先喻、遲明、王玫玲、吳長蓉、林彥瑋、張安、桑拿大可、劉文豪、龔寶稜
- 地點:誠品畫廊北京丨100000 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2號798藝術區797路B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