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預告丨「觸景筆記」

隨著大清帝國瓦解、西方藝術引入及現代社會轉型,中國歷朝書畫步入歷史。如何在現、當代藝術中保有文化特色?遂成為華人藝術家不斷自我叩問的命題。本次「觸景筆記」聯展精選七位藝術家:李元佳(1929-1994)、謝景蘭(1921-1995)、李茂成(1954-)、黃宏德(1956-2022)、卜玆(陳宗琛,1959-2013)、李安成(1959-2015)、林延(1961-),嘗試從他們的藝術,回視近半世紀以來由現代國畫走向當代水墨的旅途。

李元佳出生於中國廣西,入台後向提倡現代藝術的李仲生(1912-1984)習畫。他早年將黑墨堆疊在經淡染的紙上,構圖雖與瓦西里‧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1866-1944)相類,但隨機筆觸卻取代了幾何造型,訴諸中國書法的直覺。1959年起李元佳以「點」作為萬物象徵,三年後轉赴義大利。他筆下的「點」時如老翁駐足、時如高速飛白,好似盧齊歐‧封塔納(Lucio Fontana,1899-1968)用刀一一刺穿畫布,讓觀者視線遊走於三度空間。

李元佳,98-02,1962-1964,複合媒材/紙,21.3 x 19.8 cm
李元佳,98-07,1962-1964,油彩/畫布,120.8 x 40.2 cm
李元佳,98-08,1963,油彩/畫布,130 x 40 cm
李元佳,98-09,1962-1964,油彩/畫布,130 x 40 cm

謝景蘭出生於中國貴州,曾入上海音樂專科學校。1948年赴法後,先入巴黎國立高等音樂舞蹈學院深造,而後學習現代舞並探索電子音樂。這些學養讓她能用獨特視野詮釋平面,如同她憶述以「姿態抽象、接近書寫」的方式作畫,她經常任單色線條在畫布上纏繞、綿延,再以深淺不一的色面梳理空間。閱讀謝景蘭的作品猶如墜入南宋小景山水中的氤氳幻境,唯有意識得以徜徉。

謝景蘭,NO.143,1991,複合媒材/紙,65 x 50 cm
謝景蘭,No.118,1970,油彩/畫布,47 x 62 cm
謝景蘭,NO.147,1967,墨/紙,50 x 64 cm
謝景蘭,NO.141,1977,複合媒材/紙,50 x 65 cm

與遠赴歐陸的前輩藝術家相同,1950年代在台出生的藝術家多嚮往傳統書畫,並以自我風格轉譯。1975年李茂成自嘉義師專畢業後,因教職分發至基隆定居,期間他曾至台北故宮旁聽江兆申(1925-1996)授課,透過臨摹范寬(約950-約1032)《谿山行旅圖》描繪台灣茂密的植被。而在1994年的粉彩作品《兩棵樹》中,他以細密的筆觸疊加成樹木在暗夜中隨風搖晃的樣貌,畫面中流淌著豐盈水氣,一如基隆多雨的日常。繪畫之外,李茂成長年臨習書法。他的線條圓轉流暢且結構穩健,令人遙想顏真卿(709-785)的書風。

李茂成,兩棵樹,1994,粉彩/紙,76.5 x 57 cm
李茂成,無盡藏,2011,墨/紙,138 x 209 cm

《無盡藏》初為佛家語,後衍生為事物無窮盡之意。

李安成也在中學時展現水墨天賦,曾向書畫家賈松珍(1926-)學習,1979年高中畢業後至基隆與兄長茂成同住。李安成擅長營造畫面效果,早年他即運用不同工具作畫,藉由將排刷快速掠過紙面,搭配濕筆點染,呈現渴、潤筆交錯的自然紋理。陸續徙居陽明山、新店與紅樹林後,李安成更能掌握水墨交融的節奏。在經渲染的黑白景致中,他以不同層次的濃淡切割畫面,像是攝影作品,令人憶起曾經寓目的過往。

李安成,無題山水,1983-1984,水墨設色/紙本,40 x 120.5 cm
李安成,無題山水,c.1998-2000s,水墨/紙本,41.3 x 66.5 cm
李安成,無題山水,c.1990s,水墨/紙本,42.5 x 85 cm
李安成,無題山水,c. 1980s,水墨/紙本,26.5 x 67 cm
李安成,無題山水,c. 1980s,水墨/紙本,36 x 75 cm
李安成,無題山水,未紀年,水墨/畫宣板,24 x 27 cm
李安成,無題山水,未紀年,水墨/畫宣板,24 x 27 cm
李安成,無題山水,未紀年,水墨/畫宣板,27 x 24 cm
李安成,無題山水,c.1998,水墨/畫宣板,53 x 45.5 cm
李安成,無題山水,1992,水墨/紙本,53 x 70.5 cm

黃宏德雖主攻油畫,但在他的創作中經常可見書法筆觸。他於1983年自臺灣藝術專科學校美術科畢業,此後三年間連續獲得獎賽肯定,1986年起更廣邀藝術家參與「南臺灣新藝術‧風格展」,重視「觀念、思想、感覺、實驗、冒險之精神。」黃宏德的創作多取材於日常現成物,他任畫筆在磚塊、瓦片、牆面遊走,以飽經思考的線條作畫,低調地回應時興的低限主義及對平面解放的訴求。

黃宏德,龍崎的日落,1991,墨/磚,20 x 16 cm
黃宏德,日照(夜)四,1990,墨/瓦,41.8 x 30 x 4.2 cm
黃宏德,磁鐵與小孩,1993,墨/紙,63 x 90.5 cm
黃宏德,日中,1993,墨/紙,54.5 x 79 cm
黃宏德,磁鐵與小孩 No.9,1993,墨/紙,26 x 18 cm
黃宏德,飛蛾柵欄(一),1990,鉛筆、壓克力顏料/畫布,98 x 126 cm

卜玆曾向曹容(1895-1993)習書,未滿30歲即為書法競賽常勝軍。他勇於超越形制,尤其是晚期大字狂草,無論尺幅、行氣、節奏皆打破既有擘窠,筆墨沉著痛快且酣暢淋漓。貌似狂亂的表象下,卜玆的草書字字未離法度,速度好比懷素(725-785)「迅疾駭人」,善用漲墨一如王鐸(1592-1652),連綿怪拙的筆法上追傅山(1607-1684)。卜玆以無比的用功和融會古典的自信,將書法推向前衛,像是一則存在主義宣言,以線條的萬千變化直擊人心。

卜玆,臥春風,2012,墨/紙,212.5 x 225 cm,set of 3

釋文:小溪曲曲亂山中,嫩水濺濺一線通。兩岸桃花總無力,斜紅相倚臥春風。

出處:(宋)楊萬里,〈寒食雨中,同舍約游天竺,得十六絕句呈陸務觀〉其五

紙墨能否跨足三維?林延於1984年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畢業後,赴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繪畫材料研究室,並在1989年取得美國賓州布魯斯堡大學視覺藝術碩士。以材料、空間回應對當代中國文化的反思,一直是林延的核心命題。1994年歸國後,有感於老家王府井胡同遭拆遷的命運,她創作出「致北京」系列,用紙重塑並仔細排列「黑瓦」,再用不鏽鋼釘合,以不同視角勾勒家的印象。

林延,落葉,2009,墨、紙、有機玻璃,184.5 x 108 x 11 cm
林延,落葉 #2,2012,紙、釘/亞麻布,147.5 x 193 x 8 cm
林延,紀念碑 #6,2008,紙、蠟,47 x 47 x 13 cm
林延,路徑,2007,墨/紙,93 x 72 cm
林延,露水,2015,紙、墨、棉線/亞麻布,193 x 147 x 40 cm
林延,室內空氣,2013,墨/紙,154 x 76 x 9 cm
林延,室外空氣,2013,紙,154 x 76 x 12 cm
林延,市景 #2,2010,墨/紙,145 x 80 x 9 cm
林延,我的池塘 #2,2016,紙、墨、線燈,20 x 20 x 2.5 cm
林延,胡同 #1,2012,紙、墨、釘/亞麻布,41 × 41 × 3.5 cm
林延,致北京 #1-兒歌,1996,複合媒材、不鏽鋼/紙,107 x 366 x 10 cm丨展場空間照
林延,致北京 #1-兒歌(局部)丨展場空間照

水墨的故事結束了嗎?面對西方藝術的浪潮,它深埋在華人藝術家心中,是根源也是歸宿。

  • 「觸景筆記」- 從力挽狂瀾到遍地開花
  • 策展人:廖珮妏
  • 參展藝術家:卜玆、李元佳、李安成、李茂成、林延、黃宏德、謝景蘭
  • 開幕:2023.4.15 (Sat.)丨3-5pm
  • 展期:2023.4.15 - 5.20
  • 地點:誠品畫廊丨台灣110055台北市信義區菸廠路88號B1(誠品生活松菸店)
  • 合作品牌:P.Seven
  • 開幕來賓禮:P.Seven【茗香水】- 1ML針管香水(數量有限、贈完為止)

"" 前往願望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