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陽的時代
誠品畫廊將於二〇一八年八月四日至二十六日舉辦東方畫會與五月畫會成員的作品聯展「夏陽的時代」,帶來夏陽、蕭勤、霍剛、吳昊、陳道明、韓湘寧、顧福生近三十件主要創作於一九四十年代末至二〇〇〇年代的作品。
- 日期:4 - 26 August 2018
- 地點:誠品畫廊∣臺北市松高路11號5樓
- 開幕:2018年8月4日(週六) 下午3-5點
誠品畫廊將於二〇一八年八月四日至二十六日舉辦東方畫會與五月畫會成員的作品聯展「夏陽的時代」,帶來夏陽、蕭勤、霍剛、吳昊、陳道明、韓湘寧、顧福生近三十件主要創作於一九四十年代末至二〇〇〇年代的作品。
台灣在一九四十年代末走入無人無事不受政治思想箝制的戒嚴期,壓抑的氛圍中,藝壇卻在歐美思想及文化浪潮席捲下呈現繁花盛開的狀態,此時美術現代化運動興起,一群急於突破傳統藝術窠臼的熱血青年組成了「東方畫會」與「五月畫會」,每年分別舉辦畫展,互相競技、彼此切磋。在那政治緊張的年代,他們激盪出絢麗燦爛的藝術火花。爾後許多人相繼出國至法國、義大利、西班牙和美國各地,在自由土壤上汲取到的養分,讓他們的枝幹茁壯、樹葉茂密。轉眼間六十多年過去,他們已從當年站在浪頭上的青年成為前輩藝術家,不變的是他們在創作上堅持求新求變,以新作新展持續活躍於藝壇。本展循著他們的足跡,主要回顧他們創作於一九五〇年代至二〇〇〇年代的作品。此次展出最多的是夏陽的作品,十多件作品中包含他在一九八〇年代紐約時期探索的照相寫實繪畫,一九九〇年代首次嘗試的雕塑,以及關注傳統中國繪畫題材與民間神話人物,展現新精神與風格的「毛毛人」紙上作品。另外可看到蕭勤於七〇年代的絹印版畫、霍剛在一九五〇年代前後的素描和水彩、韓湘寧一九九〇年的水墨紙上作品等。
夏陽
夏陽先生原名夏祖湘,1932年生於湖南湘鄉。他的青少年時代都是在戰亂頻仍的大陸度過的。1949年隨軍隊到了臺灣,後從臺灣前輩畫家李仲生習畫,並和李仲生的門生蕭勤、吳昊、霍剛、李元佳、陳道明、歐陽文苑、蕭明賢等人共同發起「東方畫會」,成為臺灣六十年代初宣導現代主義藝術運動的代表人物。1963年,夏陽隻身前往歐洲,在巴黎這個現代藝術的中心尋找自己的藝術方向,在此時期創作出其個人特色的「毛毛人」。五年之後,他轉往在二戰之後新興的世界藝術之都紐約,感受世界藝術的潮湧潮落。正是在這裏,形成了他照相寫實主義的風貌。1992年,夏陽先生再度從紐約移居臺灣,回到臺灣之後,轉向傳統神話和民間美術的現代語言探索,將民間剪紙和現代藝術語言融為一體的「新面目」,特別是世紀之交他將「毛毛人」轉換為金屬片雕的創作,顯示了當代藝術觀念的東方神韻,空靈而渾莽。
陳道明
陳道明1931年出生於山東濟南,在時代動盪中來台落地生根,屬於戰後遷台畫家一代。18歲時進入臺北師範學院藝術科,與蕭勤、李元佳為同儕。之後隨李仲生習畫,當時即顯露用色大膽的天分,並被蕭勤肯定為台灣第一位抽象派畫家。1955年末,陳與夏陽、霍剛、蕭勤等好友創立「東方畫會」,被譽為「八大響馬」之一。
陳道明早期受立體主義影響,採用幾何和建築元素的構圖,1955年前後引入甲骨文的造形線條,以抽象筆勢捕捉意識的靈動,並在油畫顏料中加入桐油和礦物粉末,使畫作呈現如古物斑駁的肌理。1980年代轉而使用壓克力和水彩顏料,作品色調更加明亮溫暖,也強化出線條的動力特質。陳道明熱衷於探索媒材、造形、和色彩的變化,他以顏料的層疊雕塑出微觀的世界,透過快意大筆或細緻推移,使具象物質和抽象氣韻在畫布上交鋒,結合成具有音響律動、有如大氣雲圖般的畫面。方過八旬的陳道明,對於創作早能悠遊自得,但仍勇於開創新局,正如他曾自言:「沒有變,就永遠是落後的。」他的作品反映了一位時代藝術家大破大立的氣概,每一層密實肌理、每一道熱帶色彩,皆充盈著他雄渾奔放的創作能量。
1959、1965年,陳道明兩度參加「巴西聖保羅雙年展」,與國際抽象畫派風潮保持同步脈動。2012年於誠品畫廊舉辦首次個展。
韓湘寧
生於重慶市,原籍湖南省湘潭縣,1961年畢業於台灣師大藝術專修科,同年加入「五月畫會」。1961年參加巴西聖保羅國際雙年展,並入選巴黎國際青年雙年展。1964年出席日本東京第四屆國際版畫展。1967年移民美國紐約,同年開始以噴畫作畫。1971年至1984年間,以照相寫實風格而成為O.K.哈里斯畫廊的經紀畫家,1987年首次以中國大陸為題材作畫,如「重慶街人」、「北京人群」。2006設工作室於雲南大理才村,2011増建為而居當代美術館,而居當代美術館逐漸成為四川美院及其它美院在大理的教學基地。現於台北鶯歌、雲南大理、紐約設工作室往來其間創作。
主要展覽有聖保羅現代藝術館、巴黎現代美術館、德國瑞克林浩森美術館、惠特尼美術館、華盛頓特區赫胥宏美術館、台北市立美術館舉行回顧展等。曾兼任紐約大學藝術研究所工作室個別指導,芝加哥藝術學院,紐約聖湯瑪斯阿奎拉學院客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糸,及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客座藝術家,目前為大理學院藝術學院客座教授。
霍剛
蕭勤
吳昊
東方畫會創辦人之一。中國現代版畫會會員、版畫學會理事、全國美展及全省美展評審委員,曾參加巴黎雙年國際青年藝展、第八屆國際版畫展、義大利國際藝術家展、義大利國際版畫展、英國第六屆國際雙年版畫展、香港大會堂中國版畫家聯展、米蘭中國現代畫家十人展,獲1972年中國學會版畫金爵獎,1980年版畫學會版畫金爵獎,英國第六屆國際雙年版畫展獎。多年來在國內外舉行多次個人畫展。
顧福生
顧福生在1934年出生於上海;1948年舉家隨父親顧祝同將軍及國民黨軍隊遷台。如同許多藝術家,從小喜歡畫畫;師大藝術系畢業時,已經參與「五月畫會」展出,是臺灣現代美術的代表人物之一。顧福生的摯友白先勇曾經形容:藝術對顧福生而言,是畢生狂熱而執著的追求。「假如每個人都必須選擇一種生活方式,畫畫就是我全部的生活,我的思想在裡面,我的情感在裡面,我的生活細節全都在裡面。」顧福生的創作忠於自我,潮流從來與他無關,反而喜歡耽溺在現實與不現實之間的潛意識世界,任幻想和夢境自由馳騁。他的作品是自然而然產生的,任何事物或情境都可以是靈感。他所做的即把內心感覺表現出來,也因為任何時間、地方、一事一物、顏色、線條皆可作為表現手法。他隨手捻來的媒材多元而豐富,顯現出天馬行空的偶發趣味和美感。
探索生命意義是顧福生畢生創作的中心思想,「人」更是他重要的主題,因此作品彌漫著現代主義和存在主義哲學。藝評家王嘉驥曾經指出:「顧福生的創作啟蒙是從個人的『身體』出發,直接訴諸其『當下性』,並以鮮明的扭曲及變形風格作為表現。」他的人體多是變形而拉長的,這樣的強烈表現至今仍然獨樹一格,具有憾人的視覺和情緒感染力。顧福生說:「我畫的是人的深深內裡和外界的感受,人和人的關係,或是人和周圍環境的關係,和大自然的關係,人生是謎語,是夢幻,生命是多麼的脆弱。」人性的撲朔迷離,人際的聚散離合,人體的神秘愛欲及人生的夢幻現實等,都是他藉以傳達意念的媒介。他的作品散發出濃郁的文學氣息和對生命議題探索不盡的省思,充滿感情和戲劇性。
關於顧福生的創作,大致可以按照他不同階段的旅寓略作區分:臺灣時期(1957-1961)、法國時期(1961-1962)、紐約時期(1963-1974)、三藩市時期(1974-1990)、波特蘭時期(1990-2002)、芝加哥時期(2002-2008)、洛杉磯時期(2008至今)。從早期包覆在無盡的孤獨和苦悶中的無頭人體,中期對生死意識的反思和夢幻與現實並呈的書寫,到晚近奔脫世俗羈限,宛若繁花聖境對生命動力的謳歌,顧福生的創作歷程展現出一位誠摯藝術家窮盡一生對人、人生、生命最深的繾綣眷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