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覽會預告丨誠品畫廊參展北京當代藝術博覽會丨展位C14

誠品畫廊欣然宣佈將參展2025北京當代藝術博覽會,屆時將攜手九位極具代表性的藝術家——劉小東、展望、司徒強、陳文驥、陳建中、陸亮、林延、徐冰與蔡國強,於展位C14呈現一場多元而深刻的藝術盛宴。
劉小東
劉小東1963年生於遼寧,現工作生活於北京。他的繪畫被視為新型態的表現主義,近年更將繪畫當成身體力行、深入現實的行動。「人」是劉小東創作的核心,1980年代起就已擺脫學院對藝術的宏大敘事和崇高感的準則約束,他將目光拉回到現實,描繪身邊簡單樸素、親切自然的人們,將重點放在人物表情、肢體語言的形貌上,試圖展現出現實背後更為真實的精神面向。劉小東將個人的主觀置入,畫面上散發強烈的平凡與熟悉感,實則是精心安排和特意構圖而成,飽滿剛健的繪畫語言,將人物不經意流露的私密情緒凝結於畫中。

- 點圖看更多丨劉小東,金城小子版畫系列#1~#6,2013,藝術微噴/紙,50 x 35.5 cm ,set of 4;35.5 x 50 cm,set of 2丨Ed. 5/30
劉小東,《黑土坑樂章》版畫書,2021,藝術微噴/紙,34 x 26.3 x 1.6 cm丨Ed. 10/60
展望
展望是中國當代雕塑領域的重要藝術家,他的雕塑從《坐著的女孩》(1990)彰顯其接受寫實主義造形訓練的卓然成果之後,1993年起他以「中山裝」為創作符號的系列作品,開啟中國當代雕塑的新頁。1995年推出的「不鏽鋼假山石」系列探討自然與工業文明的關係,以拋光不鏽鋼表現傳統山石肌理,鏡面反射扭曲現實。他的創作語言多樣,跨越雕塑、影像和裝置,作品如《公海浮石》與《無所遁形》體現對空間、時間和城市幻象的探討,成為中國當代雕塑的重要標誌。


司徒強
司徒強(1948-2011)是定居紐約的華裔藝術家,早年接受嶺南派水墨訓練,赴美後結合「照相寫實主義」和波普藝術,發展出個人風格。他以極度寫實的技法描繪花卉、羽毛等輕盈物體,營造出高反差的視覺效果,被形容為「豔異美學」。其經典作品如極真玫瑰,通過抽象背景與寫實對象的碰撞,表達感傷和哲思。司徒強的藝術在中西繪畫語言中找到平衡,既充滿視覺衝擊力,也富有文學意境。

陳文驥
陳文驥的創作,從具象寫實轉向幾何形體表現迄今。早期作品以略帶寂寞感的筆調描繪靜物和風景,而後在視覺形式探索中發展出鮮明的抽象語言。他以冷靜而嚴謹的手法消解畫面中的情感表達,強調形式的純粹性和視覺的穿透力。陳文驥擅長在二維空間中創造三維效果,利用鋁塑板、噴漆和滾筒等工業材料,呈現出獨特的視差轉換。他的藝術結合冷靜理性與視覺衝擊,體現對現代性的深刻思考。
.jpg)
.jpg)
陳建中
陳建中1939年生於廣東,他早年接受過紮實的基本功訓練。1969年赴巴黎後,受到東西方文化碰撞的啟發,逐漸確立具象繪畫風格。他擅長描繪窗簾、牆、樓梯等日常細節,通過寂靜、安詳的表面展現生命的律動。其作品在沉默的表象下蘊藏靈性與神秘,體現出一種超越文化隔閡、具有普世價值的人文情懷的美學理想。作家馮驥才予以評價:「這些無生命的、工業化的東西,果然含有一種美,沉默、安詳、寂寞。我卻堅信這東西就是他自己。因為畫家看中的事物,都帶著他自己的氣質。」





陸亮
陸亮1975年生於上海,現生活和工作於北京。他擅長以古典寫實技法描繪現代人的精神狀態,作品中常見空無一人的寂靜場景,卻蘊含著濃厚的情感氛圍。陸亮通過細緻的筆觸和精準的光線表現,剔除現實景象中的冗雜細節,捕捉對象的本質。他的繪畫過程緩慢而精細,一幅作品往往需數年打磨,表面充滿豐富的手感,色彩變幻莫測。陸亮的畫面不僅呈現寫實細節,更帶有影像般的視覺張力,空間中似乎殘留著人們活動的痕跡與情緒,營造出一種寧靜卻充滿張力的精神場域,反映了他對當代社會和人類生存狀態的深刻觀察。


林延
林延1961年生於北京,現生活和工作於紐約。1984年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畢業後,前往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繪畫材料研究室進修,後於美國賓州布魯斯堡大學視覺藝術系取得碩士。
林延以宣紙和墨發展獨特語彙,1990年代的「致北京」系列以紙翻製北京古建築屋瓦、鉚釘等結構,將對傳統文化的情感凝結於其中,同時展開為期十年的「黑色時期」創作,深化墨色的層次與力量。2005年起將宣紙轉成為媒材,運用皺、破、撕、貼等手法創造出具有建築性格的裝置與繪畫雕塑,塑造出富有層次感與重量感的型態,藉由這種脆弱材料傳達失落、掙扎、毀壞的情感,也展現美和堅韌的存在及東方極簡主義的美學維度。



徐冰
徐冰是當代觀念藝術大師,現生活於北京和紐約。1987年起創作的《天書》為徐冰代表作,創造4000多個無人能懂的漢字,並用宋代活字印刷術印成名符其實的「天書」及長卷,觀者在被這些媲美神聖典籍吸引的同時,又被無法判讀的假字拒絕。此後他又陸續發展出「英文方塊字」、「背後的故事」、「地書」等系列都是對文字語言等溝通工具、藝術與文明等本質進行思考,從傳統木刻到裝置藝術、無法辨識的方塊字到普天同文皆可猜讀的標誌符號,創作形式包含版畫、紙上作品、行為藝術、大型裝置等。



蔡國強
蔡國強為享譽國際的藝術家,他將古老的火藥轉化為創新的藝術媒介,構建出獨特的技術體系,並形成跨越國家和文化邊界的視覺語言。火藥這一充滿不確定性的材料,使他的創作過程成為一種帶有偶然性和對話性的表演:火藥爆炸的瞬間,不僅是視覺衝擊的呈現,更是他與火藥、自然環境以及無形世界之間的交流。

《危險書》全球僅發行九冊,藝術家以火藥混合漿糊,在書中的每頁繪製了不同圖案,書上連接著引信暗示作品可以被引爆的危險。蔡國強表示:「它超越了傳統意義上書的概念,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件火藥畫的集合體…這本書融合了對抗、生命、死亡與短暫的美具有的價值」,讓這件作品充滿了多重的意涵。
,書本:75.5-x-52.5-x-2-cm,展開:75.5-x-105-x-2-cm.jpg)



- 誠品畫廊參展「北京當代藝術博覽會」
- 展位:C14
- 展期:
- 貴賓預展:2025.5.22~5.23
- 公眾展期:2025.5.24~5.25
- 地點:全國農業展覽館11號館丨北京市朝陽區東三環北路1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