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青年藝術家在誠品/台北:拾荒花園
誠品畫廊於去年啟動「兩岸青年藝術家在誠品」計畫,2014年夏季推出計畫第二年度的展覽,由高森信男策畫的「拾荒花園」(台北)與朱朱策畫的「自我的社會學」(北京)將先後於今年夏季登場。
- 日期:05 Jul 2014 - 10 Aug 2014
- 地點:誠品畫廊∣台灣11073台北市信義區松高路11號5樓(誠品信義店5樓)
- 開幕:5 Jul 2014
誠品畫廊於去年啟動「兩岸青年藝術家在誠品」計畫,2014年夏季推出計畫第二年度的展覽,由高森信男策畫的「拾荒花園」(台北)與朱朱策畫的「自我的社會學」(北京)將先後於今年夏季登場。
高森信男所策展的「拾荒花園」,展出台灣藝術家李若玫、林仁達、林書楷、陳伯義及葉偉立的作品。「歷史和自然環境的高速新陳代謝滾動出了台灣,而居住於其上的,是來自不同世代的餘/遺民。」高森信男如此形容台灣這座位於地球上最大海洋與最廣陸地交界之處的島嶼,而那些隨著歷史更迭而流落各地的殘餘片段,透過藝術家的撿拾、編織與構建,帶著時間的厚度與生死的啟示,重新回到我們眼前。
面對被迫拆遷的紅毛港聚落,陳伯義(1972年生)將我們的視線引至人去樓空後,遺留在廢墟裡的生活痕跡。透過藝術家的轉化,這些遺村景觀訴說著人事更迭,提出關於空缺與存在的詰問。如今紅毛港聚落所在地已經轉變為高雄港洲際貨櫃中心,陳伯義的作品,如同介於居民生活史和政經歷史之間的中介物質,觸動我們對現代化的反思。另一位藝術家林仁達(1983年生)在個人生命歷程的軌跡當中,搜集時間片斷,加以編織重塑,透過影像、文字與文件呈現,交融了個人與城市裡無數居民的共同記憶,並與時代脈絡相互連結,為那些逝去的時間片斷,賦予新一層的意義。從個人往外輻射,李若玫(1985年生)通過挖掘自我、家庭與家族的歷史,並藉由旅行、移動、重訪等身體經驗,尋求觀看過往的不同可能性。她的創作以家族遺留的事物與記憶為核心,發展出具有詩意的影像與裝置。林書楷(1983年生)則是採用父親工廠所遺留下來的大批手刻模具作為創作材料,建構出一座座城市文明。他的「陽台城市」既銘刻了台灣加工出口業的發展史,也為我們提供一種觀看當代都會生活模式的嶄新視角。葉偉立(1971年生)的創作生涯,是一連串和垃圾博鬥、共處和再生產的歷史,透過「古董級垃圾研發公司」系列創作,他企圖延展垃圾的可塑性,並藉以重新詮釋文化史。
「拾荒花園」裡講述的,既是前人的故事,也是自我的歷史,更關乎人們當下的生存狀態。讓我們隨著藝術家的創作脈絡,在時間的遺跡中撿拾記憶、梳理歷史、並據以實現當下。
林書楷
林書楷/1983年生於台南、現居於台南
林書楷成長的台南,是座充滿廟宇、彎曲巷弄及宗教圖騰的古都。林書楷將這些視覺和空間經驗加以內化,透過一種近乎神經質般的繪畫方式,來描繪出想像中的島嶼和城市。然而林書楷除了創作具有宗教象徵的圖像之外,也嘗試透過父親工廠所遺留下來的木質模具,將其建構成一座座的未來城市,藉以表達島嶼城市的無窮變幻。
林仁達
林仁達/1983年生於高雄、現居於台北
林仁達的作品總是能表達出一種精準的詩意;其作品揉雜了記憶、生活和空間,組構成了一系列夢境般的影像。本次展出的作品從混合著記憶和歷史的錄像《約翰的小鎮》、將生活場景標本化的《月臺電影》、一直到探勘集體記憶中的公立水族館;這些作品從藝術家的自身經驗延伸呈現出多面且複雜的向度,組構出猶如超現實夢境一般的真實場景。
陳伯義
陳伯義/1972年生於嘉義、現居於台南
同時攻讀水利及海洋工程博士學位的陳伯義,是個不折不扣的跨領域工作者。他的攝影創作總是以冷靜的態度,來拍攝承載著過多記憶的遺村場景。透過陳伯義的攝影,我們可以清晰的觀察到牆面所遺留下來的痕跡;而藝術家近期的「紅毛港」系列,則是嘗試透過結合文件、遺跡物件的展示,來發展出關於紅毛港拆遷和聚落史的敘事空間。
葉偉立
葉偉立/1971年生於台北、現居於楊梅
葉偉立的「古董級垃圾研發公司」是一個龐大且極富野心的「生產」計畫:葉偉立是位真正的拾荒者,他透過撿拾的勞動過程,不僅藉此創造出他為數眾多的「藝術物件」;也同時成為了集體創作的黏著劑。葉偉立的作品和他的生活方式、工作空間,皆嘗試重新定義「垃圾」在當代社會中的位置,和其於美學中的潛在可能性。
李若玫
李若玫/1985年生於台北、現居於台北及淡水
透過李若玫的作品,我們可以深刻的感受到藝術家為其祖父所創造出來的記憶空間。李若玫的作品彷彿是個迷宮,讓觀眾在閱讀的過程中,一點一滴的拼湊出藝術家祖父的生命史。從石垣島的台灣移民村到淡水的菜園,這段生命史的描述,除了情感上的溢出之外,更映射出了台灣現代史的特殊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