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Angel on My Table桌子上的天使」黃本蕊個展

距上回展覽一年已過,在這段時間黃本蕊持續深探自我和繪出對週遭世界的關心,同時迎向新的創作挑戰,不僅部份畫作的尺寸更大,構圖和內容也更加深邃複雜,顯現黃本蕊離開插畫家的角色之後,在創作之途上已然大步邁開,綻放出蓬勃旺盛的創造力。

  • 日期:31 Jul 2010 - 22 Aug 2010
  • 地點:誠品畫廊∣台灣11073台北市信義區松高路11號5樓(誠品信義店5樓)
  • 開幕:31 July 2010

距上回展覽一年已過,在這段時間黃本蕊持續深探自我和繪出對週遭世界的關心,同時迎向新的創作挑戰,不僅部份畫作的尺寸更大,構圖和內容也更加深邃複雜,顯現黃本蕊離開插畫家的角色之後,在創作之途上已然大步邁開,綻放出蓬勃旺盛的創造力。

黃本蕊的繪畫創作透過畫中的色彩、造型等等元素,以及兔子尼尼自由地詮釋藝術家內心的人文意涵,有時是感動,有時是擔憂,有時也有對生命的體悟。尼尼外型溫和脆弱,在畫面上既是主角又是配角,牠所身處的畫面-─天空、大地、暗夜或海底等等,代表主動進行中的敘述性故事。例如《best concert of all傾聽大自然的交響樂》,黃本蕊提及在某一個夜深人靜的晚上,家裡只有她還捨不得就寢,室外的滂沱大雨讓室內更顯寧靜,她打開窗戶隔著紗窗傾聽自然界的聲響,風聲蕭蕭、雨聲淅瀝,種種精華凝聚天地,她獨自沉浸在這天籟之中。又如,黃本蕊的父親老家在蘇州,在來台娶妻生子之前長年在上海工作,但父親辭世時黃本蕊年僅二十來歲,未能對父親那一段歲有有很深的了解。二十年後黃本蕊正值不惑之年,心中卻感到徘迴與徬徨,她執著於某種失落感,充滿對失去了、永不復返的青春和逝去家人的思念與慨嘆。一年她至上海旅行,走在外灘的步道上時不經意之間看到了和平飯店,憶起父親生前曾訴說在那兒吃飯、跳舞的往事,一時之間,黃本蕊意識到自己正踏著父親的足跡。「我走在父親曾經走過的路上,直直覺得自己的腳底肌膚,幾乎要碰觸到他的鞋印……一直以來,那種對失去父親的思念,想認識年輕和中年時候的他,想問他、想知道他那時候在想什麼?在遲疑些什麼?有什麼掙扎?在路上踩著足印的那一刻,一切好像都得到了回答,我也釋懷了。」《How far up there must I go, to find the footsteps that he’s travelled?尋尋覓覓旅途中他的足印》最初的種子,就在那一次旅行中萌芽。

黃本蕊的創作世界是一個由這些直接或間接、或大或小事件交織而成的世界,畫面有許多天人相容的溫暖片刻,也時常充滿些許無力感,每一幅畫都來自她最真摯的感受。而展名的來源,則起因於黃本蕊相當喜歡的一部電影──紐西蘭導演珍康萍所執導的《伏案天使》(An Angel at My Table),講述紐西蘭作家珍‧法蘭姆(Janet Frame)逆中求勝的生平。同為以創作尋找自己生存的至高意義,寫作之於法蘭姆,就如繪畫之於黃本蕊,那是一種永遠的精神皈依,而在創作的過程中,黃本蕊任憑想像遨遊、情感抒發,她也尋覓到身旁那位天使溫暖的守護、柔聲的鼓舞。

黃本蕊

黃本蕊的繪畫創作透過畫中的色彩、造型等等元素,以及兔子尼尼(Nini)自由地詮釋藝術家內心的一種人文意涵,同時嘗試著製造一個好似簡單明瞭,卻又存在無限發想的空間給觀眾。尼尼外型溫和脆弱,面部鮮有表情,在畫面上既是主角又是配角,牠所身處的畫面─天空、大地、暗夜或海底等等,代表主動進行中的敘述性故事,常常兔子只是扮演被動的旁觀者,如同看畫的觀者一般,容易博得認同感;有時又毫不掩飾的安適態度,予人一種「有何不可?」的理所當然而讓人自然地接受。透過尼尼,黃本蕊的繪畫透露出藝術家所關心的議題,這些議題大多是她生活中接觸到的直接或間接、或大或小的事件,例如死去的寵物,因自然環境遭到破壞而發出的感觸等,這些在在顯示出藝術家對人性的矜持,以及對人和週遭環境敏銳而細微的關注。

黃本蕊的創作世界,便是這樣的一個渺小人生與浩瀚宇宙的互動與共存,甚至抗衡的世界。人生結束,宇宙繼存,人的存在和所有努力只是一種必然現象,所以黃本蕊的畫面有許多天人相容的溫暖片刻,也時常充滿些許無力感,不過人們面對著宇宙,還是無畏地努力著,似乎還帶著點幽默。許多觀者在欣賞黃本蕊的畫之時,有的會莞爾一笑,有的會觸景情傷。這是黃本蕊繪畫的玩味之處,幽默與憂愁、悲觀與樂觀參雜融合,在作品的意義上,得由觀者自己取決,而在這個過程中觀者發自內心的自我投射和詮釋,正是黃本蕊所追求的「與觀者之間的對話和共鳴」。

"" 前往願望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