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景‧台灣」葉子奇個展
藝術家自紐約返台在花蓮定居至今已經三年,他在花蓮深居簡出,仔細而盡情的觀察從小長大所看過的山川海洋,並透過他的風景尋找他的心情和過往的歲月。
- 日期:09 May 2009 - 07 Jun 2009
- 地點:誠品畫廊∣11073台北市松高路11號5樓
- 開幕:09 May 2009
藝術家自紐約返台在花蓮定居至今已經三年,他在花蓮深居簡出,仔細而盡情的觀察從小長大所看過的山川海洋,並透過他的風景尋找他的心情和過往的歲月。因此看葉子奇的畫,我們見到了颱風來襲前的夜浪、夏日「七月的最後一天」的海上雲、灰濛海色的「十月霧笛」等等,當然,他也畫每天面對花蓮灣的「海岸山脈」。海是他心象記憶的延伸,從太平洋的此端到彼端。葉子奇說:我的風景跟我的心路旅程息息相關。海岸山脈的「蕃薯寮」是40多年前父親帶他走訪過的山與海。「龜山島」是花蓮遊子來往臺北中途的一個重要地標。太魯閣長春祠的大山是年少輕狂尋夢的地方。北橫「山間」是與畫家夏陽同遊的記憶。臺北近郊「唭哩岸」是當年失恃短住的慰藉。
葉子奇的繪畫一直具有當代感知強烈的構圖與濃鬱的古典氛圍。在他五十多年跨中西文化的孕育、薰陶與學習交融下(前三十年在台灣,近二十年在西方,再回到台灣),他的風景繪畫,在理性思考與感性抒發的交替更迭中,展現了中西藝術美學上朦朧曖昧的巨大張力。同時他的風景作品有著強烈肖像畫的性格,注重前後明暗相互映襯的處理、遠近氛圍的對比、強調空間的開展。對顏料的處理,更有他獨到的熟練,利用色調與色彩的精密變化,獲取表現統一光線的技巧,並利用極簡的構圖和微妙距離的效果,在畫中透露出深沉的靜寂與鄉愁。
藝術家以極度敏感的心思、謙卑的態度,將自己的生活經驗、行旅紀錄寄情在浩瀚的大山大水之間。我們看見了藝術家對繪畫、信仰的堅持,和對這片自己生長土地的深情與感思,一如在山間行走禱告的修行者或海邊凝視吟詠的行旅者,專注的追尋他與自然的對話及藝術心靈的無限探索。
葉子奇
葉子奇的繪畫具有當代感知強烈的構圖與濃鬱的古典氛圍。在他五十多年跨中西文化的孕育、薰陶與學習交融下(前三十年在台灣,近二十年在美國,再回到台灣),他的風景繪畫在理性思考與感性抒發的交替更迭中,展現了中西藝術美學上朦朧曖昧的巨大張力。同時他的風景作品有著強烈肖像畫的性格,注重前後明暗相互映襯的處理、遠近氛圍的對比、強調空間的開展。對顏料的處理,更有他獨到的熟練,他混用卵彩和油畫的技法使畫面色澤鮮明、肌理細膩,再加以利用色調與色彩的精密變化,獲取表現統一光線的技巧,並利用極簡的構圖和微妙距離的效果,在畫中透露出深沉的靜寂與鄉愁。
葉子奇以身處的大自然為母題,從山、海、樹、雲的千姿百態淬鍊出個人的藝術語言和投射出心靈的觀照。張金催言及葉子奇的靜物總是選擇單一強烈的「主題物象」,使物象如紀念碑屹立在凝結的特定情境中。而石瑞仁以為葉子奇採取「淨化、孤立化、完美化」的形式手法,將鄉土的自然圖騰紛紛地昇華和聖化,在懷鄉戀土的深意中注入肅穆的情操。
層巒疊嶂的綠、波瀾壯闊的藍、舉重若輕的白,葉子奇專注的追尋他與自然的對話及藝術心靈的無限探索。其筆下的自然符號總是綠意盎然、茂密濃鬱、形神飽滿。相同的主題在不同的光照投影下展現各異奇趣的樣貌,畫中連續循環的光影變化,強烈暗示宇宙自然生命的生與滅,循環不已而至永恆。寫實中有生命哲思,自然中有歷史記憶。透過結合當代感知的強烈構圖與濃郁的古典氛圍,葉子奇持續充實當代寫實繪畫的多元層面。一如在山間行走禱告的修行者或海邊凝視吟詠的行旅者,葉子奇專注的追尋他與自然的對話及藝術心靈的無限探索。